河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 建设特色小镇重在特色 作者: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8-09-12
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平台的有力举措。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这意味着特色小镇建设迫切需要对核心产业规划、特色文化定位、运营思维方向、长远生态保护等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安排,使之从设计到推进再到政策环境的保障等,有一套科学的规划和系统周密的建设安排。针对特色小镇建设,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五要五不要”的原则:要坚持思路、方法、机制的创新探索,不要“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优势,不要照搬照抄、“东施效颦”、一哄而上;要坚持产业建镇,做强做精做大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不要千镇一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要“形象工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等作用,不要大包大揽。我省应把这五条原则作为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的指南,加快建设更多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传统文化彰显、设施服务完善、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规划提升特色优势。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科学规划、务实推进。突出特色、以特兴镇,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比较优势。要充分用好用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立足传统乡土特色,挖掘小镇历史文化,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无论是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数量、规模,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和文化挖掘、“特色”打造,还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和管理服务,都要系统思考、科学设计。同时,要统筹考虑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特色小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唯有特色突出,才能赢得竞争和发展优势,才能把特色小镇这个战略落实得更好。
努力拓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关键是推动产业发展,形成特色经济。要强化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形成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把特色产业做深做透,把自身特色变为资源优势和生产力。以特色产业为支柱,建新链条、做强链条、补足链条、延伸链条,努力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依托“特而强”“特而优”的产业优势,把特色产业的挖掘、培育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密切结合起来。注重点面结合,做优发展环境,提高特色小镇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提升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形成崭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保持乡土特色文化。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和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乡土文化和地域特点是特色小镇的内涵,也是特色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因此,在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保持地域风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还要保持生态特色的鲜明性。只有在开发特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保留和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保持特色小镇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才能使特色小镇持久繁荣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布局。特色小镇涵盖了城市的居住、就业、创业,又融合了农村的自然生态,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更舒适、就学更公平、就业更容易、就医更便捷。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大众的生活教育、文化配套、养老养生、文化娱乐等产业主题与打造和谐宜居的环境结合起来。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推动智慧小镇建设。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保护特色景观资源,保持绿水青山,打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走市场化建设之路。建设特色小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企业深度合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建立长期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一方面要消除各种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创造条件。对于政府来说,要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放开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更多地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特色小镇建设活力。同时,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过程中,应全面关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内容,并在基础设施和服务,如道路建设、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供水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则应在产业植入、资本引入、管理导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企业主体,建立健全鼓励企业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有效投资的体制机制,并辅之以配套的产业基金或融资平台。着力优化招商引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