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
- 所属地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政府电话 0836-7540799
- 人口(万人) 4.6295
- 面积(平方公里) 8186
- 统计年度 2019
- GDP(亿元) 15.5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4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3.4782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2485
- 特色产业 “果蔬肉药蜜”特色产业,探索果、草、畜、蜂生态循环立体农业,新建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
- 特色文化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巴塘县
巴塘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一、 行政区划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南北长约2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面积8186平方公里(2013年)。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截至2013年,巴塘县辖18乡、1镇。一个镇是夏邛镇。18个乡是:拉哇乡、竹巴龙乡、党巴乡,措拉乡、茶洛乡、列衣乡、德达乡,莫多乡、甲英乡、波戈溪乡、松多乡,中心绒乡、地巫乡、苏哇龙乡、昌波乡,中咱乡、亚日贡乡、波密乡。
二、自然地理
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地跨东经98°57.53"至99°44.21",北纬29°2.9"至30°37.50"。东与理塘、乡城两县接壤,南与得荣县毗邻,西以金沙江中心与西藏的贡觉、芒康县和云南的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相连。
地形地貌
巴塘县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东岸河谷地带,横断山脉纵贯全境,其地形随金沙江走向由北向南倾斜,并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状。地势走向在昌波河口以上为北东南西向,在昌波河口以下为北南向。北部极高山区平均海拔3300米。中南部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在2800米以下。中东部半高山、高山区海拔一般在2800米至3300米之间。
水文
巴塘县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金沙江由北向南贯穿县境西部。
金沙江在巴塘县全长167.1公里,平均流量为943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为297.19亿立方米。巴曲发源于扎金甲博冰川之下。定曲发源于波密乡哈日拉西侧,巴塘县内流长116.19公里。巴塘县还有大小湖泊107个,小河溪流5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有19条;可利用河川年径流量达19.6亿立方米。
气候
巴塘县由于海拔高度、南北走向的山脉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属高山高原气候。巴塘县内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巴塘县内雨季主要集中在6至9月,秋季由于冷热气流交替,小气候频繁。冬季,天气变冷,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雨雪天气较少。巴塘县呈现冬暖、春干、夏凉、秋淋的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到2011年,巴塘县已探明境内地下贮藏有铁、锰、铜、铅、锌、锡、钨、钴、金、银、锑、镁、铬、白云母、水晶、自然硫、石灰岩、白云岩、煤等矿19种,形成固体矿产地69处,温泉19处。能源矿产主要工分布于措拉、松多和拉纳山等地。特种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苏哇龙(白云母)、中咱(水晶)、茶洛一带。
纳交西铅锌矿位于巴塘县城东南60度方向,平距75公里处。矿区海拔3350米至3650米,储量为97.85万吨。夏塞银多金属矿位于巴塘县城北东方向,平距65公里处,矿区海拔4400米至5000米,银的金属储量D+E级3150吨,铅金属储量40.4万吨。砂西银多金属矿位于巴塘县城东北东方向的措拉乡境内,直距60公里处,距县城120公里。银的金属储量2148.81吨,铅金属储量51.09万吨,锌储量为18.68万吨。
土地资源
巴塘县国土面积11772853.4亩。2013年,巴塘县实有耕地73910.2亩,占总面积的0.63%。人均占有2.2亩。林地面积4623903.2亩,占总面积的39.28%。园地13219.8亩,占巴塘县总面积的0.11%。牧草地5157138.8亩,占巴塘县总面积的43.81%。其中天然草地4983000亩。其他农业用地占巴塘县总面积的1.855%。交通用地7471.3亩,占巴塘县总面积0.063%。难利用土地1670735.5亩,占巴塘县总面积14.19%。巴塘县土壤有10个土类、18个土亚类、15个土属、35个土种。其土类分为潮湿土类、褐土类、灰褐土类,棕壤土类、暗棕壤土类、棕色针叶林土类,亚高山草甸土类、高山草甸土类、沼泽土类和高山寒漠土类。
水资源
巴塘县全县的水能资源皆源于冰川或高山坡麓,天然落差达360米。水能资源总量为36.6亿立方米,蕴藏量达283万千瓦,可开发量达23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到2006年,已开发水能1.157万千瓦,年发电量3961万千瓦时。
1.人口
2006年,巴塘县总人口达46295人。
2006年,巴塘县的人口出生率为12.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9%,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8.56%。
2006年,巴塘县男性23317人,占50.37%。女性22978人,占总人口的49.63%。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2006年,巴塘县农业人口40690人,非农业人口560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7.89%和12.11%。
民族
巴塘县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2006年,在巴塘县总人口中的藏族达44726人,占96.61%。汉族1543人,占3.33%。彝族8人,占0.017%。回族6人,占0.014%。羌族1人,占0.003%。纳西族8人,占0.017%。蒙古族1人,占0.003%。苗族2人,占0.006%。
2.面积
面积8186平方公里(2013年)。
三、经济发展
1.GDP及财政收入: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亿元,同比增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6亿元,同比增22%;工业增加值完成1.58亿元,同比增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亿元,同比增5.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5亿元,同比增6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782元,同比增8.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485元,同比增10.5%。
2.产业状况:
——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持续优化“果蔬肉药蜜”特色产业,探索果、草、畜、蜂生态循环立体农业,新建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1.8万亩、高标准农田5000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483亩,解决农产品“量”的问题。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组织23个,不断搭建销售平台,农特产品进驻“拼多多”、淘宝商城、天虎云商、成都职工APP、“圣洁甘孜”扶贫超市、高校超市,解决农产品“销”的问题。
——文化旅游蓬勃兴起。
破解景区开发融资难、招商难、用地难、建设难问题。不等不靠不拖,建成岭卡溪游客中心,加快推进景区公路、步游栈道等配套设施,措普沟正式开园,让隐世天堂走出“深闺”,变成“新贵”。有序推进海子山爱情海3A景区创建。推进文旅、体旅融合发展,连续3年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甘孜赛区“中国好声音”。藏家院子独栋木屋民宿试点运营。全年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5亿元,同比增46%。
——工业经济积极推进。
拉哇电站提前核准开工建设,巴塘、苏洼龙电站有序推进,实现投资36亿元。通过政企双方合力,坚持“两条腿走路”,按照“新厂新办法、老厂老办法”思路,完成卓帆水泥项目选址、交通电力、地灾防治等方案,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砂石资源特许经营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利润260万元。积极协调推进电解制氢项目进驻甘眉工业园区。
3.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践行“公共服务教育先行”理念,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尊师重教兴文氛围日渐浓厚,成功举办首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挂牌成立甘孜州首个“少年军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出台教师队伍改革发展16条措施,完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加大四级培训力度,成立州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师资能力不断提高。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八条规定”,完成“两项清理”,高效实施补偿教育,实现应读尽读,教学管理持续规范。成功举办川滇藏三省教研活动,全面开展同课异构、骨干示范、创新课、汇报课等活动,学科研讨、校本教研、校级合作不断深化,发放各类奖励、资助金1600余万元,高初中升学率分别达90.8%、99.2%,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优生率居全州第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卫生服务明显优化。
以“控费、减负、兜底、放心”为目标,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大重传防控力度,甲肝、麻疹强制免疫接种率分别达 95.3 %、97.9 %,建成传染病综合楼、妇幼保健等卫生设施,健全公共疾病防御体系,让群众强免疫少生病。疾控中心、妇计中心积极申报二乙,标准化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实现全覆盖,调整充实基层医护人员42名,门诊治疗13.5万人次、住院治疗3400余人次,同比上升9.5%,让群众在本地看得上病。严格落实“十免四补助”惠民政策和基药制度,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累计救助526人,发放救助金308万元,个人就医支出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控制在5%以内,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少掏钱看得起病。利用“互联网 ”模式,全面推进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实现群众就地享受优质服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43%,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好病。
——就业渠道逐步拓宽。
打破创业无门、就业无路僵局,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开展技能培训47场次2135人次,做实做细“控辍保学 技能培训”工作,确保贫困户脱贫有方。通过政府兜底,开发护林员、草管员、巡河员等公益岗位2861个,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就近就业,共享发展成果。借力广东、双流援建,举办就业扶贫招聘,11名农村青年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敢于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锻炼成长,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出州、出省零的突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
——社会保障不断提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重视大多数又关注极少数”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切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足额兑现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抚等各类保障资金6238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92%。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加强孤儿关爱力度,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居家托养、集中供养等方式,提高五保救济标准,五保对象得以安享晚年。
4.招商引资:
拉哇电站提前核准开工建设,巴塘、苏洼龙电站有序推进,实现投资36亿元。
5.交通状况
巴塘县位于川、滇、藏交界处,境内国道318线纵贯8乡1镇,全长175.042公里。巴白公路巴塘段为30公里。巴塘县城至西藏芒康104公里,至康定483公里,至成都851公里,至理塘198公里。
四、历史文化
巴塘弦子
首先由羊皮胡琴领头演奏一遍曲调,随后舞蹈的人即在胡琴伴奏下绕圈边舞边唱。先是轻歌曼舞,其后节奏逐渐加快,最后推向快节奏时,便结束一首弦子。其曲调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每个曲调都可以反复10余次;调子有六调式、五调式和二调式,也有几种凋式交替出现的情况。其歌词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的内容根据舞蹈的场合、观众、时日等不同情况,可分为祭歌、团聚歌、欢歌、悲歌、情歌、风土人情歌等6种类型,其风格多种多样。一般是在当地劳动之余、节假日、婚嫁、集会、庆丰收、耍坝子时跳唱最多。许多歌曲、电影主题歌都取材于弦子舞的曲调。
唐卡
(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五、风景名胜
理塘格聂圣山:岗波,梵文“噶玛日巴”的音译,在藏语中译意为眼睛,是说进入岗波圣地,人们目不忍睹,两眼应接不暇,也表示佛经中智慧和方便大乐。岗波扎既是佛教密宗经典胜乐金刚的二十四大圣地之一,又是观世音的圣地之首。
热坑温泉:热炕温泉位于巴塘县东北90公里处。”2001年初,热坑地热田被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确定为省级优先开发的地质公园之一。
竹巴笼自然保护区:位于巴塘县城中南部竹巴笼乡和苏哇龙乡接壤处,地跨东经99°~99°9′7″,北纬29°38′23″~29°48′55″,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为14240公顷。区内最高海拔5096米,最低海拔2680米。保护区内幸存着全世界濒临绝迹的矮岩羊100余只,属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矮岩羊的繁殖地。
六、荣誉称号
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七、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汪玉琼 县长:张家志 县政府电话: 0836-754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