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县级行政单位 >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

一、 行政区划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宜宾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结合部,幅员面积2304平方公里。县内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美誉。

马边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由于地形的特点,立体气候明显,有许多珍稀动植物和名贵土特产资源。主要旅游景点有旅游景点有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瑙苗寨、烟峰彝家新寨等等。

马边彝族自治县辖5个镇、15个乡:民建镇、荣丁镇、苏坝镇、烟烽镇、下溪镇、劳动乡、建设乡、石梁乡、荍坝乡、民主乡、老河坝乡、雪口山乡、镇江庙乡、大竹堡乡、袁家溪乡、沙腔乡、三河口乡、梅子坝乡、高卓营乡、永红乡。县政府驻民建镇。

二、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南面,境内地理位置北纬28°25′30″至29°04′14″,东经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长60.5公里,东西最宽58公里。东北邻沐川县,西北交峨边彝族自治县,东部与宜宾市屏山县接壤,南部和西部分别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和美姑县毗连,幅员面积230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全境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山地地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多半近于南北走向。境内峰峦重叠,岭谷相间,有大小山峰1985个。东部有黄连山、五指山,南面有麻捏姑、茶条山,西部有黄茅埂、鸡公山,北部有药子山、大花埂,群山雄踞四壁,为县境的天然界山。黄茅埂是大小凉山的分界线,其主峰大风顶为全县最高点,海拔4042米,最低处为石梁乡雷打石的马边河河面,海拔448米,县境相对高差3594米。马边河蜿蜒其间,形成陡峭的梯形剖面。全县可分为三个自然地貌区,即低山河谷区,中山区、亚高山区。低山河谷区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建设、劳动和荣丁等乡镇,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7%。中山区海拔1000-3500米,全县各乡镇都有,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6%。亚高山区海拔3500-4042米,主要分布在县境西缘,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

气候

马边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由于地形复杂,受季风影响和山地地形的制约,立体气候明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日照、气温、积温、降雨、霜雪状况均有明显的差别。

马边城区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5℃,极端最低气温-3.0℃。年平均降雨量976.0毫米,其中5-9月降雨量795.00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81%。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无霜期31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942.3小时。年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多风向东北偏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035.3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数45.6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干旱、雷电以及低温连阴雨。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马边彝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发现的矿藏有磷、煤、石膏、石英砂岩、重晶石、粘土、铅锌、铜、铁等15种,已发现具有资源储量优势的矿种有磷、煤、石膏、铅锌、石英砂岩矿。共有矿产地98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31处。其中磷矿是我县的优势矿种,是四川西南含磷带中规模最大,工业矿床集中,储量丰富的富磷矿带,矿石平均品位21﹪-24﹪,富矿最高品位达38﹪。主要分布在分银沟、大院子、老河坝、六股水四大矿区,均为大型矿床,远景资源量约为24.76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约6亿吨,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国家已将马边磷矿列入“攀西—六盘水国土规划”“金沙江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川南国土开发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被确定为四川省重要磷化工基地。煤矿资源远景资源约2.6亿吨,查明资源量约0.6亿吨,主要集中在县城西部的三河口矿区、涉水坝矿区、镇江庙矿区、水碾坝矿区。铅锌资源储量较丰富,主要分布在烟峰镇、永红乡、沙腔乡、雪口山乡,已查明金属量1.83万吨。石膏矿主要分布在镇江庙乡,远景资源量约4亿吨。石英砂岩、铜矿发现地较多具有较高的找矿前景。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229309.82公顷,其中,耕地27476.47公顷,占11.98%;园地5182.49公顷,占2.26%;林地170167.62公顷,占74.21%;草地13132.02公顷,占5.73%;城镇及工矿用地2536.21公顷,占1.11%;交通运输用地939.17公顷,占0.4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36.01公顷,占1.28%;其它土地6939.83公顷,占3.03%。

水利资源

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小溪流226条,全长200多公里的马边河横贯全境,集雨面积1998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径流总量30亿立方米,耕地亩平均有水6204立方米。全县可开发水能资源56万千瓦。已建成投产电站 13个,装机总容量6.786万千瓦。在建电站7个,装机总容量8.7万千瓦。开工准备阶段电站7 个,装机总容量23.22万千瓦。规划阶段电站22个,装机总容量10.544万千瓦。勘察设计阶段电站4个,装机总容量6.2万千瓦。

森林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56058.7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05228公顷,疏林地5370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035.4公顷,灌木林地165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035.4公顷,其它林业用地12758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3712268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477016立方米,防护林蓄积8843239立方米,薪碳林蓄积92936立方米,散生林蓄积104636立方米,四旁植树蓄积232590立方米。境内林木有40科109种,优势树有冷杉、香樟、丝栗、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马边槭等。森林覆盖率44.2%。

1. 人口

2019年末全县总户数67214户,户籍人口为221868人,比上年末增加659人,其中汉族106948人、彝族11249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2%和50.7%。全县共有汉、彝等28个民族。在户籍总人口中,城镇人口52279人,占23.56%,乡村人口169589人,占76.44%。男性人口114902人,女性人口106966人,人口性别比为107.42:100.00。全年出生人口5027人,人口出生率22.69‰;死亡人口3553人,死亡率16.04‰;人口自然增长率6.65‰。年末常住人口19.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6万人,城镇化率34.65%,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

2. 面积

幅员面积2304平方公里。

三、 经济发展

1. GDP及财政收入:

综 合

经初步核算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7912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475万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31万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91216万元,增长9.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60%,下降0.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49%,上升1.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1%,下降1.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6、3.3和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46.5%、45.3%。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0%,民营经济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4%,占GDP的48.5%。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985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270人。

全年税务部门税收收入47491万元,比上年增长0.8%。

2. 产业状况

农 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9442公顷,比上年增加277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2623公顷,比上年增长0.3%;油料种植面积2540公顷,同比持平;糖料种植面积37公顷,同比增加1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599公顷,增加97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93493吨,比上年增加416吨,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0.4%;粮食单产4132公斤/公顷,增长0.2%。稻谷产量9494吨,下降2.2%;玉米62017吨,下降0.6%;油料产量2940吨,增长2.4%;糖料产量1139吨,增长28.3%;蔬菜产量达23224吨,增长5.1%;茶叶产量11000吨,增长0.5%;水果产量5235吨,增长19.9%。

全年出栏肉猪108240头,下降12.7%;出栏牛6616头,增长2.0%;出栏羊103485只,增长3.6%;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兔21106只,增长7.9%。全年肉类总产量12010吨,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8456吨,下降3.5%,占肉类总产量的70.4%;牛肉产量800吨,增长5.7%;羊肉产量1682吨,增长4.0%。禽肉产量1043吨,增长25.8%;禽蛋产量3955吨,增长3.4%。

2019年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257万亩,森林面积达201万亩,森林覆盖率58.55%。累计完成新造林3.23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达4.54亿元,林农人均林业收入实现1593元。巩固提升供水受益人口2.6万人,增加高效节水灌溉灌面0.46万亩,新建堤防14.6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6平方公里。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939万元,比上年增长7.0%。占GDP的30.3%,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2户,实现总产值226431万元,比上年增长2.7%;工业增加值增长4.0%;产品销售率97.5%。主营业务收入196072万元,比上年下降14.9%;利税总额1.27亿元,比上年下降18.1%;利润总额-0.37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全县磷矿石产量347万吨,比上年下降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17.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1.1%;黄磷产量22481吨,比上年下降36.8%;瓷质砖2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604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26.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9576万元,比上年增长7.5%。县内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5户,建筑业总产值18186万元,竣工产值15063万元。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1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额11498万元,同比下降42.1%。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83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县施工项目投资个数7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1个。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62293万元,比上年增17.0%,占总投资的96.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6309万元,比上年下降42.4%,占总投资的2.8%。全年建成投资项目48个,项目投资完成率63.2%。

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第一产业投资5077万元,比上年下降76.4%;第二产业投资54366万元,下降27.4%;第三产业投资524159万元,增长27.0%,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56378万元,增长47.1%。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1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完成44649万元,比上年增长16.7%;限额以下完成1833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6%。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3651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零售业153321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住宿业5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餐饮业33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全年招商引资到位内资166107万元,比上年增长24.5%。进口总额478万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516万元,比上年增长5.6%。

截至2019年,实现全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2452.3公里,其中国道1条87.3公里,省道1条35.9公里,县道3条81.5公里,乡道20条188.9公里,村道533.9公里,专用公路22.1公里,通村公路延伸线及通组公路1503公里;年末全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924.8公里。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823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43055万吨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11469辆,增长22.0%。

邮政业务总量2804万元,比上年增长20.3%;邮政主营业务收入2881万元,比上年增长12.6%。电信主营业务收入11297万元,比去年下降3.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735户,比上年增长2.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5790户,比上年下降4.4% 。年末互联网用户总数39929户,比上年增长14.9%。

完成荍坝乡茶叶村、金华村,镇江庙乡两河口村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完成了85户贫困户民宿建设,完成马边莲花山色酒店项目和天星酒店项目,有序推进马边福来美丽乡村建设。培训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136人次。

财政、金融

全年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357万元,增长19.3%;其中税收收入27028万元,下降2.7%;非税收入18329万元,增长79%。县级基金收入24266万元,增长19.1%。县级一般预算支出353998万元,增长40.4%。

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600398万元,比年初余额增长3.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54105万元,比年初余额增长14.7%;各项贷款余额338853万元,比年初余额增长19.0%。

3. 社会事业

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共有学校109所,其中普通中学1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31所、公办幼儿园4所;“一村一幼”140所;寄宿制学校38所。

2019—2020学年全县共有学生44149人。其中:学前教育8205人、义务教育33152人、高中教育2792人;“9+3”招生797人;寄宿制学生15184人。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0.0%,毕业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0%,职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全县有专任教师1852人,其中小学1078人、普通中学72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0人。2019年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高考一本上线20人、本科上线252人。

2019年,我县共争取省级科技扶贫项目9项,争取资金46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茶叶、木耳扶贫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高山茶等三家企业与川农大、省茶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壮大马边茶叶产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整合省市县科技力量,组成的县科技扶贫特派团1个,全覆盖指导我县产业发展,现已开展各类培训31次3100余人次;建立了科技扶贫在线人才队伍,开展在线科技咨询服务1736次,及时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全年专利申请数37件,专利申请授权58件。

卫生、文化和体育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7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县医院1个、县中医院1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20个、私立医院2个、村卫生室133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82人,增长19.6%。全县有执业(助理)医师261人,比上年增加42人;注册护士(师)383人,增加78人。卫生机构床位710张,增加119张;其中县级医院442张,卫生院226张,妇幼保健院42张。医疗机构门诊人次69.48万人次,增长0.06%。婴儿死亡率6.35‰,上升了3.18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2%,下降了0.02个百分点。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1座,广播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年末共有机顶盒1180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2019年完成3352户贫困户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装置。

全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共接待群众5.3万人次,全年开展送文化、送戏下乡124场次,举办中国小凉山彝族毕摩书画展2次,举办小凉山采茶节、火把节, 完成12个今年脱贫村和百县万村项目34个村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创作《马边火把节之歌》广场舞参加乐山市群众广场舞比赛获得特等奖,并代表乐山市参加四川省第四届群众广场舞总结展演,进入全省前八强获得优秀奖,我局获得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体育局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组织参加了四川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18名运动员参赛,共获三金、三银、五铜,并获得团体第二名优异成绩; 成功举办了8.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并举行摔跤、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乒乓球等一系列赛事活动。完成体育健身工程22个,体育馆免费对外开放,全年接待体育锻炼6.9万人次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2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1元,比上年增加1293元,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48元,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80元,比上年增加2721元,增长8.8%;人均消费性支出21102元,比上年增加1975元,增长10.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4%,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9%,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2019年末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人数为20187人,增加3063人,比上年增长17.9%;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在职职工人数4608人,减少71人,下降1.5%;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74971人,增加1297人,比上年增长1.8%。2019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6516人,较上年增加3909人,增长2.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18158人,较上年增加1816人,增长11.1%。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救助34848人次,较上年增加13300人次,增长61.7%;救助金额2530万元,较上年增加1257万元,增长98.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5224人,增加674人,比上年增长4.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9828人,增加915人,比上年增长10.3%。

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8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471人。全县养老服务机构单位4个,床位440张,分散供养特困人员570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4个。

2019年退出省定贫困村12个,有0.52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0%,全县实现整体脱贫,2014-2019年累计脱贫1.03万户4.4万人;截止2019年底,全县95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村行业。

环境和安全生产

2019年减排项目7个,COD、氨氮减排量分别是22.12吨和2.58吨,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5个,SO2、氮氧化物上报减排量分别是180.44吨和16.31吨。空气优良天数344天,PM10平均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县城和乡镇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9.5公顷。

2019年全县发生生产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1人。发生火灾24起,火灾损失额0.6万元。交通事故24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5人,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数744件。

4. 招商引资:

引进中旅集团、中粮集团开展专项考察,积极组织参加省市会展招商,首次举办“知名企业马边行”活动,成功签约磷化工循环园区产业、巨星集团生猪产业化扶贫等总投资73.7亿元的项目15个,到位市外内资17.8亿元。深化扶贫协作、区域合作,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签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流转协议,与五通桥区加快对接飞地园区建设,已签订正式协议。

5. 交通状况

2017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341万元,比上年增长4.2%。

2017年末全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852公里。通公路的村118个。公路客运周转量5136万人公里,下降6.3%;公路货运周转量2045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民用汽车拥有量7729辆,增长24.3%。

全县公路总里程累计达2426公里,其中:国道87公里,县道84公里,乡道166公里(水泥/沥青砼路面109公里),通村公路615公里(水泥砼路面383公里),村组公路1452公里(水泥砼路面156公里),专用公路22公里(水泥砼路面7.8公里)。通乡、通村通畅率分别达100%、83%,20个乡镇客运全部开通。“十三五”期间,按照“打破外瓶颈、畅通内循环、构筑产业路、完善连接点”思路,围绕“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着力构建“两高速、七通道”,实现市区至县城、县城至乡镇“两个一小时”的交通运输路网。

一是打破外瓶颈。主要是全力配合做好乐西高速、乐山至马边铁路专线前期工作。年内启动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建设。

二是畅通内循环。实施国省干线地质灾害治理和大修改造工程,实施县乡公路升级达标工程,规划投入资金16.1亿元,新建峨马路、苏民路,改建马三路等县乡公路220公里。年内拟投入4.5亿元,实施交通项目10个,全面整治提升G348线马边段。

三是构筑产业路。围绕磷矿、旅游等资源开发,规划投入资金10亿元,加快推进大风顶旅游专线、矿区林业专用通道等195.5公里产业道路建设。

四是完善连接点。围绕95个省定贫困村通村公路改造升级,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规划投入资金4.93亿元,新改建通村公路615.7公里,全面解决村级“断头路”问题,到2019年实现人员密集、有产业支撑的村通客运。年内拟投入0.58亿元,实施7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

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152亿元,达标建设340公里县乡道、615公里通村公路(全面覆盖95个省定贫困村)、424公里通村公路延伸线,建成小码头3座、桥梁(含涉水点人行桥)11座/5361延米,实施大风顶旅游公路314公里,二坝矿区等矿产资源开发公路142公里,加快机养中心、超限超载检测站以及客运站建设,完善好道路管理、养护、运营设施。

二高速:即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乐西高速。

七通道:G348线马边经沐川至乐山、马边至美姑,马边至屏山新市镇公路,马边苏坝—民主—屏山夏溪公路,马边老河坝至沐川建和公路,峨马路,永谷路。

四、历史文化

马边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蜀国。秦朝,分属南安、僰道两县。汉代,属犍为、越西两郡,处于南安、僰道、卑水三县的接合部。蜀汉时期,马边属于新道县。魏晋南北朝,马边名为犍为郡僰道、南安二县地,实为僚人、叟人部落所据。隋唐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统治,“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不上户,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新唐书地理志》)。唐朝在小凉山区建立马湖部,辖殷、驯、骋、浪四个羁縻州,马边属于其中的驯、骋两州地。宋代,马边分属马湖部、虚恨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建赖因寨于赖因垴(今误为岩鹰老)下面平坝处及荣丁寨,马边分属嘉州(今乐山市)犍为县、叙州府、大理国虚恨部。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赖因、荣丁、利店、沐川、笼篷五寨划归马湖路,马边隶属于叙南等处宣抚司马湖路沐川长官司。明朝,马边属于四川布政使司马湖府沐川长官司。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廷“增设马湖府安边厅,建城大河坝(今县城),御名新乡镇”(《马边厅志略卷五.建新乡城碑记》),派四品官汪京担任安边厅同知,马湖安边厅与沐川长官司脱离隶属关系,为马湖府所辖。随着新乡镇和烟峰两地建城,又建军事组织,以“马湖府安边厅”的简称命名,谓之“马边营”,列兵二千,设守备。“马边”之名由此得。

五、风景名胜

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有极具开发价值的三大旅游景区:一是以生态旅游城市和荞坝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体的综合游览区。景区内有全国罕见的明王寺彝族悬托石佛、珍贵的石梁站佛、荞坝古镇吊脚楼、三国古战场遗迹石仗空等历史文物景点,引人凭古吊今,暇思万千。有“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园中、水从城中绕”的生态县城。又有黄莲山万亩人工林以及穿牛鼻等荞坝十里古道奇丽风光,具有建设甲级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是人们避署度假首选;二是万担坪峡谷风光。万担坪峡谷位于马边河上游银河,全长6公里,峡谷绝仞千辟,悬崖万丈,谷底怪石嶙峋,潭瀑相连,风光秀丽,极具观赏价值;三是珍稀动植物观赏考察。以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有万亩珙桐、5万亩杜鹃和万亩高山草甸等景点,可观日出、云海,考察观赏大熊猫、金丝猴、珙桐、桫椤等珍稀动植物,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游等。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距乐山市167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邻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狭长地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37.0公里,总面积3016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195.2公顷,占90.2%;森林覆盖率82%。区内有四条马边河的主要源头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地势陡峻,山高路险,平均坡度36°。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物种十分丰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种132属24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陆栖脊椎动物有25目75科26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32只)、四川山鹧鸪、牛羚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白鹇等28种。是一个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地处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带,具有浓厚的彝族风情。1997年以来,已接待中外专家、学者到保护区参观、科考15次100余人,现日接待能力达200人次。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水鹿等2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离异兽;有连香树、珙桐、银鹃树等珍贵树种,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成片生长达万亩以上,举世罕见。

玛瑙苗寨

玛瑙苗寨位于民主乡玛瑙村,于2013年采取统规统建模式建设,2014年基本建成,入住苗族群众50户。配套建设1200平方米多功能综合活动广场1个,多功能活动室(鼓楼)1个,新寨环型路0.6公里,连户路2公里,新建安全饮水供水厂1个,改造50口沼气池。

目前,玛瑙村“两委”正引领广大苗族群众在发展林、茶、竹产业和畜牧业上下功夫,同时,通过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结合苏民路建设与马边旅游发展,打造苗寨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带领广大苗族群众脱贫致富。2015年9月27日,玛瑙村苗家新寨成功举办“印象·苗岭”苗族花山节,吸引重庆、成都、乐山及马边当地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创收近20万元。

烟峰彝家新寨

烟峰彝家新寨距县城25千米,位于烟峰镇烟峰社区和梅子湾村境内,烟峰社区共420户1866人,面积10平方千米。县委、县政府规划将烟峰社区打造成集新寨建设区、民族文化展示区、休闲度假旅游区、公益商贸服务区、矿山后勤保障区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同质化。该社区依托项目助推产业, 依托产业促进增收,已建成茶园4000亩、投产1500亩,核桃2000亩,柳杉等用材林2200亩,笋用竹林600亩。2014年,烟峰社区人均纯收入4949.35元。年内,贯通全寨的沥青公路、新寨广场、民族文化博物馆、碉楼、文化长廊、雄鹰雕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龙雕塑、篮球场、敬老院等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在彝家新寨建设中,配套建设了水、电、路、通信、绿化、环保等基础功能设施和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六、地方特产

特色美食

彝族风味肉

彝族风味肉(冻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坨坨肉

坨坨肉 (在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彝族是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坨坨肉的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讲究吃的今天,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这在中华民族的烹饪百花园里如一缕清风,一朵奇葩)。

臼捣仔鸡凉辣汤

臼捣仔鸡凉辣汤 (将宰割好的仔鸡放进火塘烧熟,洗净后剔出骨头(或连骨)放入石臼舂捣,直至舂烂捣融。个别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鸡肉臼捣好后,根据仔鸡大小,将一定数量的红辣椒或烧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细,并加上盐末兑上适量的冷开水或无污染的高山泉水,搅拌均匀即成)。

烤小猪

烤小猪 (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

火烧洋芋

火烧洋芋(火烧洋芋是大、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酸辣汤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 ”(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

圆根酸菜

圆根酸菜(它和贵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独树一帜,自成风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肴。在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中放进少许圆根酸菜,真叫画龙点睛。成为驰名大小凉山的各种酸菜汤,让人赞不绝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圆根酸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场)。

此外:马边抄手,麻辣烫,烧烤,火锅,狼牙土豆等正宗川味小吃也别具特色。

马边特产

马边茶叶

马边山峦起伏,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环境优美,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最适宜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马边绿茶“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的天然特质。早在两汉时期,我县就已开始采摘野生茶,明朝中期开始人工种植。

马边绿茶历史悠久,马边绿茶历史悠久,享誉川内外,“白岩迎春”、“永山玉叶”等曾多次荣获“陆羽杯”奖和“甘露杯”奖。

马边野生天麻

天麻属兰科,一种多年生的食菌草本植物,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密环菌而生长。高0.5-1.3米,全株不含叶绿素,所以不呈绿色。没有根,地下块茎肉持肥厚,呈椭圆状,横生;地上茎直立,表皮黄赤色。节上长有叶片退化的膜持鳞片,互生,下部抱茎。每年夏季开花,淡绿黄色,或肉黄色,唇瓣白色,由多数花组织穗状总状花序,排列稠密,整个花冠好似一个歪壶的形态,显得极奇特。蒴果长圆柱状,淡褐色。 它性喜阴湿,生长在中山地区的腐殖质肥厚的林下,或向阳的灌丛中及草坡上。由于采收的季节不同,冬至以后挖采的叫’冬麻’,坚实肥壮,质地最佳;立夏以前挖采的叫’春麻’,体质轻松泡,质次。经沸水煮透或蒸透后干燥的块茎,呈略扁的长稍圆形,皱缩而弯曲,表面为淡黄棕色,半透明,质坚实光润,断面似角质。天麻的劣较多,常见的有以马铃薯、大丽菊、紫茉莉等植物的干燥块茎或根,冒充天麻。

马边竹笋

竹笋功用竹笋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茎又称毛笋、毛竹笋等。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一种普通的蔬菜。竹笋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冬季采摘的冬笋,春季采摘的春笋,以及夏季采摘的鞭笋。其中以冬笋的质量最佳,春笋次之鞭笋最差。中医学认为,竹笋性甘、寒;入胃、大肠经。其具有清热化痰、利水消肿、润肠通便等功用,还有不少食疗方。

七、荣誉称号

2020年3月31日,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

八、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郭正强 县长:沙万强 县政府电话:0833-4513252 邮箱mbxzfb@163.com 传真0833-45131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