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县级行政单位 > 郸城县

郸城县

郸城县隶属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郸城县辖3个街道、8个镇、11个乡(488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

二、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郸城县位于东经115°10′~115°46′

郸城县

,北纬33°38′~33°65′之间。地处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西临淮阳,北接鹿邑,南靠沈丘县,东部和东南部与安徽省的亳州市、太和县为邻,隶属于周口市,县域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

地形

郸城县境属豫东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100%。

气候

郸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

郸城县

温14.6度。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258.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年平均无霜期为223天,80%的保证率为202天。

水资源

郸城县有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5条

河流流经境内,地下水位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开挖的沟渠,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郸城以打井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13年,郸城县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拥有大型深眼机井23340眼,平均60亩地一眼井,机、电、井配套24930套,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10天可浇一遍。

生物资源

郸城县境内既有亚热带生物,又有北寒带生物。2013年,郸城县仅粮、棉、油、烟等主要农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

红薯:郸城县红薯种植历史修久,栽植普遍,高产稳产,原为食用佳品,现为经济作物。曾远销东北各省和新疆等地。

烟草: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亩产烤烟150公斤。

水生植物: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

药用植物:郸城县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很多,收获量较大的有荆芥、生地、薄荷、栝楼、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达189种,年提供商品药材80万公斤,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

三、经济发展

交通

截至2008年4月底,郸城境内省、县、乡道公路总里程1097公

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辖区内有三条省道(S210、S329、S207)交汇于郸城,通车里程138.6公里;县道6条,通车里程159.7公里;乡道18条,通车里程363.3公里;通油路村道58条,里程262公里。2007年底该县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境内大桥1座131.6延米,中桥30座1712延米,小桥87座1779.5延米。县城东距京九铁路亳州站40公里,南距漯阜铁路沈丘站20公里,距三条高速(南洛、大广、永登)各20公里;

2010年,郸城县生产总值完成137.32亿元,比2009年增长1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9亿元,比2009年增长34.7%;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4.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87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7亿元,比2009年增长2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6亿元,比2009年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4508元,比2009年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2元,增长11.5%。全年用电量6.85亿度,其中工业用电量3.4亿度。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5亿元,较2010年初增加1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43亿元,较2010年初增加3.57亿元。10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2.23亿元,金丹公司10万吨高品质乳酸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超额完成2010年度投资计划。9个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80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全面完成。新上30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招商引资27.6亿元。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7.8亿元,建成创业园2个、园区道路10公里。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123456”工作布局,克难攻坚,砥砺前行,较好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45.4亿元、同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7.5亿元、同比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亿元、同比增长12.4%。我县先后获得全国产粮大县、食品工业强县、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免疫规划示范县和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通过复审。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精准扶贫,脱贫成效显著提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方略,落实“六个一”“两不愁三保障”等工作要求,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年脱贫39个行政村,5787户、19042人,贫困发生率从4.24%下降到2.7%。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建成市级产业扶贫基地19个、乡村扶贫车间和特色种植养殖基地395个,向金融机构注入风险补偿金5660万元,撬动扶贫小额贷款2.94亿元,带动912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扶贫小额信贷当年累计贷款、历年累计贷款和户贷率均居全市前列。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入2.49亿元,新修道路405.2公里、改造危桥475延米;投入3546万元,解决26个贫困村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投入8960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46个;投入1093万元,改造危房690户;完成全县机井通电、村村通动力电、贫困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贫困村有线电视和宽带全覆盖。全年整合扶贫资金4.9亿元,占应整合比例的97.6%,高出省规定目标17.6个百分点;扶贫资金支出增长118.8%,居全市第一。行业扶贫深入开展。实施教育扶贫,全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9.52万人次,发放资助金6230万元;启动健康扶贫,实现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实行“一站式”结算,落实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配套资金357.3万元,报补1.02万人次、1913万元;开展就业扶贫,建立劳务输出基地6个,技能培训2385人,转移就业5000多人,1050名贫困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成为农村保洁员。社会扶贫扎实推进。成立扶贫协会,建成“爱心超市”19个,受益特困人口4460户、1.25万人。同时,深入开展“大走访、大宣传、大整改”和“送温暖”活动,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我县“一会四评”“爱心超市”等做法受到省委宣传部赵素萍部长专题批示,“九位一体”责任体系、“八个一”工作法、“1147”工作体系、“两建三扶四评”等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成功引进九川电子商务产业园、甘薯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合同资金67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居全市第二;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4.1亿元,居全市第一。新上1000万元以上项目106个,总投资280亿元。其中,金丹科技环保新材料、旭升帽业时装帽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亿源汽车交易市场二期建成投用,王子大跃城主体工程已完成,服务业发展载体不断拓展;友谊医院投入使用,洺河生态水系建设、全民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全市上半年重点项目督查巡查和前三季度重点工作观摩,我县两次荣获第一。

三是抓好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始终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二、三产比重达到78.7%,较2016年提高1.7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9个,发展优质小麦种植23万亩,深耕深松土地52万亩,粮食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夺得丰收,总产达20亿斤,居全市第二。新发展合作社220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889家,建成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郸城红薯”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工业强县扎实推进。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健康发展,金丹科技、巨鑫生物先后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投资10.2亿元完成技改项目4个,投资8.72亿元的金丹科技升级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实现从规模发展向科技支撑转变。“金丹现象”与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研讨会在郑州举行。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6.3亿元、同比增长8.1%,利润总额36.4亿元、同比增长9.9%。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商务中心区创业服务中心、安置小区等基础设施相继完善,万洋国际一期、二期和润商购物公园等市场建成投用;新世界数字文化产业园、水之蓝国润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健康养老、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知名电商先后入驻郸城,豫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正逐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四是抓好建管提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以“四城联创”“三级同创”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城区建成面积3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8.34%。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丹成游园建成开放,人民公园完成升级改造,城市森林公园选址确定,交通客运东站、超限超载检测站等工程稳步推进,金丹大道西段、育新路北段、支农路南段等路面工程已经完成,地下管网、垃圾中转站、公厕、停车位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累计开通城市公交线路6条,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20辆,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投资3000多万元,推进县城保洁市场化服务,取缔店外经营和流动摊点4500多处,依法拆除“两违”及私搭乱建21.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持续开展小红帽志愿者文明行动,市民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突出规划引领,完成19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9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坚持“扫干净、摆整齐、坑塘清”,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限期清理陈年垃圾,有效治理了“脏乱差”等问题;投资2548万元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19座,投资3536万元公开招标4家保洁公司,实现了农村保洁社会化服务;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汲冢邢营、汲水孟庄、虎岗常营、胡集郝寺被命名为“国家级绿色村庄”。

五是抓好改革创新,发展活力逐步释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1项。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发放社会统一代码、三十五证合一营业执照3836份,市场主体登记总数新增7285户,增长22.5%。“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居全省前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完成率97.6%,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8万亩。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司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支出6405万元,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1.26%;新建河南乳酸生物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和河南农业大学成果转化中心、周口师范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郸城工作站,天豫薯业建成全省唯一在县级设立的省重点实验室;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三;培育河南省知识产权强企1家,荣获首届河南省专利二等奖1项;县域企业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25项,争取科研经费1715万元,金丹科技在破解白色污染世界难题、研发生产可降解材料聚乳酸方面迈出坚实步伐,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六是抓好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郸城逐步显现。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显著。取缔“散乱污”企业262家,“双替代”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施工和道路扬尘得到有效防控,县城区烟花爆竹实现“零燃放”,秸秆禁烧连续三年实现“零着火点”,燃煤散烧得到有效管控,全市洁净型煤能力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278天,优良率76%,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水污染防治扎实有效。以洺河水系治理为突破,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开启了管河护河新模式,我县代表河南顺利通过国家河长制中期评估。全县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新增造林面积1.4万亩,建设森林通道1500亩,建成市级生态村11个。完成全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编制。

七是抓好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年用于民生支出43.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6.5%。教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第二实验小学建成投用,一高实验学校、外国语实验小学等项目进展顺利;投入1.2亿元,完成39个改薄和92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建设被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探路先锋”,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儿童预防接种告知制度获河南省免疫规划示范县十大亮点工程。民生实事“两筛查”工作超额完成省市核定目标任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1013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132人,城镇失业登记率3.63%。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9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19014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顺利推进,发放养老金1.7亿元。建设公租房1008套,解决了1000多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孤儿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全面推行“一会一约一面墙”工程,积极开展孝老爱亲、诚信守法、清洁卫生等模范户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欢乐中原·文明郸城”等各类文化活动360多场次,送电影、戏剧下乡500多场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持续开展严打整治系列活动,违法犯罪刑事案件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在全省上半年和下半年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我县分别提升了49个和48个位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坚持整乡推进制和双例会制,着力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信访秩序不断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八是抓好自身建设,行政效能稳步提升。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1件、政协委员提案175件,满意率分别为99%和96.8%。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切实做到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整改省委巡视组反馈的问题,开展作风大整顿,推进“四化三查”,有效解决“中梗阻”“微腐败”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建设廉洁政府。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同时,统计、质监、盐业、民族宗教、消防、侨务、县志、档案、气象、人民防空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2013年,郸城县完成生产总值187.6亿元,增长10.5%,居周口市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5亿元,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108.1亿元,增长2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增长14.6%。[13]

第一产业

郸城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烟叶等作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是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2013年,郸城县夏粮单产1001.3斤,连续6年超千斤,粮食总产量突破20亿斤,实现“十连增”,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建有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17万亩,建成5个万亩方、22个千亩方、46个百亩方。“1115”高产示范田16万亩,建成4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4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个大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13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1000多家,流转土地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3%,初步形成以甘薯、中药材、蔬菜等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畜牧业以生猪、槐山羊、黄牛、肉鸡为主,是豫东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连续2年被评为河南省生猪调出大县

第二产业

2013年,郸城县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涵盖热电、液糖、乳酸、制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红薯加工等工业门类,拥有自主出口权企业27家,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财鑫集团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百强工业企业;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强工业企业,年产乳酸10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其中DL乳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郸城天豫经贸公司年产红薯淀粉、红薯粉丝3万吨,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郸城县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265亿元,占全郸城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财鑫集团、金丹公司被评为全省百强企业,天豫薯业产品荣获全国“百佳标准化农产品品牌”,郸城县连续三届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被评为河南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河南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投资环境最具吸引力产业集聚区。巨鑫生物院士科研工作站获河南省科技厅批复,郸城县已建有1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9个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3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

第三产业

截至2009年上半年,郸城县注册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商户9.5万家,年营业收入3.2亿元,上缴地税占全部税收的50%以上,上缴国税占全部税收的30%以上。至2009年底,郸城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4.3亿元,占郸城全县生产总值20.3%,比2008年增长18.9%,增速位居三次产业第一位,高于第一产业14.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3.7个百分点,郸城县三产之比达到28.7:51:20.3。

四、历史文化

郸城县西周时属厉、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

归德府地图

陈郡苦县和项县。

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

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

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

唐朝时期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

郸城县

未变。

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分属归德府(今商丘)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朝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

民国三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民国三十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

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

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

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

2000年,撤销周口专区,设立地级周口市,郸城县属周口市至今。

2006年1月18日,《周口市政府关于对郸城县撤销城关镇设立办事处请示的批复》(周政文[2006]12号)同意撤销城关镇,设置洺北、洺南、新城3个办事处。(将城郊乡新村、孔桥、前罗堂、丁寨、响盘庄、丁老家、杨庄、王老家、郑小楼9个行政村划入城区)【2005年11月《周口日报》报道,城关镇将被撤销,设立洺北办事处、洺南办事处和新城办事处(因为城关镇人口已达132636人,面积超过20平方千米,有21个居委会,各项管理工作均不方便,所以该县拟对城关行政区划作出调整)】

五、风景名胜

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今洺河北岸尚存老君庙、炼丹炉遗址。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陵;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位于县城东15公里,集农、工、商文化为一园,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民俗园始建于2004年秋,2006年春初步竣工,占地30余亩,内有科技园、阅报栏、图书室。整个园区共有公共娱乐场所、天工开物馆和集贤堂3大部分及12个景点组成。

六、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七、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罗文阁,、县长:李全林,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崔卫国

电话:(0394)32108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