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县级行政单位 > 沈丘县

沈丘县


沈丘县古称秣陵,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

一、行政区划

截止2018年,沈丘县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东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槐店回族镇、刘庄店镇、留福集镇、老城镇、赵德营镇、付井镇、纸店镇、新安集镇、白集镇、刘湾镇、莲池镇、洪山镇、北杨集镇、邢庄镇、周营镇、石槽集乡、范营乡、李老庄乡、冯营乡、卞路口乡。

二、自然地理

沈丘县地势西北部较高,海拔42米,东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冲刷,坑塘较多。河流7条,全长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颍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三、经济发展

交通状况

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

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预计于2014年底完成后开通客运并入国铁网络、郑合高铁已正式开始勘测设计预计2015年开工建设、南洛高速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

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地方公共财政全口径收入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增长2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138万元,增长42.5%,总量和增速均跃居全市第一位,分别居全省第38位、第6位。其中,地税收入46888万元,增长54.6%,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国税地方级收入10002万元,连续六年全市第一;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0.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5.9亿元,增长23.3%,总量居全市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6元,增长12.3%,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6528元,增长13%。各项存款余额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6.7亿元;贷款余额65.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定目标。

2018年8月1日,河南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批准新县、沈丘县、新蔡县退出贫困县。

201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县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5.6亿元,同比增长8.5%。在其他指标方面,我县在全市取得了五个第一、一个第二,其中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和9.9%,均居全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居全市第二位。

工业发展

沈丘初步形成了以电力、电子、机械、化工、轻纺、食品、

永基新城

建材、皮革为支柱的工业格局。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县民营工业企业达到588家,比2011年底的69家净增17家。工业总产值79.47亿元,同比增长29.9%;销售收入77.88亿元,增长29.8%;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29.9%;实现利润6.4亿元,增长22.2%;入库税金16186万元,增长36.7%。

农业经济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连续2年超千斤,是黄河以南第一个小麦亩产超千斤的县,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时,该县还注重引导培育农民积极建立互助合作组织,互利合作,共赢市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83家,涉及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林果栽培、订单粮食、中药材种植等多个门类,社员入股资金8316万元,入社农户3468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2万多户。

产业集群

沈丘槐店镇历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资5000万元新建的颍河商贸城,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集商贸、饮食、娱乐为一体。可容纳1600个工商户投资经营,形成一个设施齐全,辐射范围较广的市场。

四、历史文化

沈丘秦朝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辖县,县治在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阜阳县志》及明·嘉靖《沈丘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项城二里,颍州五里[4](沈三、沈四、沈五、河北二、河北三),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由今老城镇迁至今槐店回族镇。

五、风景名胜

沈丘境内的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县城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属楚之寝丘邑。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东关。该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时来华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后因西北回民迁居该县而加以扩建。明崇祯年间遭兵燹。清顺治以后,山西洪洞籍马辉及子孙又陆续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该寺坐西面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属中国殿宇式古典建筑。主要建筑分正门、过殿、礼拜殿、望月楼,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女殿、讲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对称分布两侧。寺北院有园林1处。南北讲经堂各悬“德步桑林”、“功补造化”匾,为清光绪二年(1876)伊玛目杜宽所题。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卷棚、殿厅、套房、耳房、望月楼浑然构成,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殿厅内有12根红漆顶柱,下铺地毯,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中央悬挂阿、汉两种文字匮两块。中文匾书“道遵独一”,为清廷侍卫马廷襄所赠,阿文匾书有库法体“泰斯米叶”。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部份建筑被毁,寺内所藏珍贵手抄本伊斯兰经典、13通石碑亦遭毁坏。1980年主体建筑得到修复。

华佗冢,位于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

小顶寺,位于槐店镇西杨营沙颍河北岸。小顶寺供奉人祖爷、女娲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方圆数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神求福。解放后,庙宇被拆毁,九十年代后陆续复建。

黄庙古桥是横跨沈丘、项城两县交界泥河上的一座古桥,建于清朝末年。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益驱使,不示分子曾偷盗桥上石猴,后在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大力保护下,使古桥又恢复了原样。

六、地方特产

沈丘金丝猴糖果、沈丘槐山羊、黄金瓜、沈丘千层豆腐、沈丘兆丰贡酒、周家麻花、沈丘天马冰糖麻片[12]

七、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八、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国庆

电话:0394-5105165

邮箱: sqxwzfw@163.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