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
- 所属地区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 政府电话 0371-56711012
- 人口(万人) 3.86
- 面积(平方公里) 70.26
- 特色文化 朱仙镇木板年画、开封盘鼓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朱仙镇历史文化长廊、书画协会、广场舞锻炼场地、舞蹈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等;各种健身器材16套,羽毛球场、乒乓球台、麻将桌、扑克、象棋等多种娱乐健身器材,是全镇人民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的理想之地。
朱仙镇是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城关镇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朱仙镇下辖16个行政村(老饭店、北辛庄、木鱼寺、贾寨、黄岗、仰韶新村、何寨、老潭寨、韩岗、腰铺、徐寨、小店王、河东、西大街、估衣街、居委会)。
二、位置境域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城镇西南部,距离开封市区22.5公里,南接尉氏县,东临祥符区范村乡、万隆乡,北接鼓楼区仙人庄社区,西临西姜寨乡。整个镇域介于北纬34°31′—34°41′、东经114°12′—114°20′之间,南北宽约14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镇域总面积70.26平方千米。
地貌
朱仙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为近代黄河冲积平原黄泛区中心,总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5],海拔在64米-73米之间。
气候
朱仙镇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此外,还受黄河河流小范围气候调节的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最高月平均气温27.1℃,绝对最高气温42.9℃,最低月平均气温-0.5℃,绝对最低气温-10℃,最大积雪厚度300毫米;大于等于10℃的作物旺盛生长期210~220天;年湿润系数0.7~1.0,全年盛行风向为北风、南风、西风,春夏以偏南风为主,秋冬以偏北风为主,年均风速为3.3米/秒,年均日照时数为233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37.21毫米,月最大降雨量176.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无霜期187天。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涝灾、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冰雹等。
三、经济条件
截至2017年,朱仙镇总人口38627人,有汉族、回族等7个民族。
综述
2017年,朱仙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8亿元,工业总产值3.8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综合排序位居开封市前10名。
第一产业
朱仙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其中畜牧业发达,是豫东地区牛羊肉深加工和水产鱼苗繁育基地。
2017年,朱仙镇耕地资源总面积为5942.3公顷,约合89134.6亩,人均耕地约2.82亩。朱仙镇粮食总产量23710吨,瓜类总产量25036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6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945万元,林业产值488万元,牧业产值20335万元,渔业产值827万元,其它产值为110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60元。
第二产业
2017年,朱仙镇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8000万元,较2016年增长13%;完成现价销售产值76000万元,较2016年增长12%;累计产销率达98%;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盈利800万元,较2016年增长15%,其中盈利企业盈利360万元,较2016年增长16%;技改投入完成520万元。
2017年上半年,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比2016年同期增长的有12户,占总数的100%;产销率完成预期目标的企业12户,占总数的100%;盈利企业12户,占总数的100%;其中较2016年增长的企业12户,占盈利企业数的100%。
第三产业
2017年,朱仙镇有专业市场4处,集体商业网点1个,从业人数4000人,个体网点约1500户,从业人数4500人,年产值约8000万元。
2017年,朱仙镇木板年画销售额1800万元,利税420万元。
四、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启封故城遗址
启封故城遗址位于开封县朱仙镇东南三公里的古城村,始建于春秋郑庄公时期,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汉初,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治所移入汴州(今开封),古城废,沦为一般村庄,前后历经1400余年。城垣虽因年代的久远而侵蚀毁损,然而夯筑城墙时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至今仍清晰可见。启封故城作为古都开封的前身,对研究开封早期历史和中国荥阳郑姓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早期灰坑遗址
2011年,文物工作者在朱仙镇一带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灰坑遗址,并出土了的石廉、蚌器等遗物。
大石桥
大石桥,俗称红石桥,因桥下有五孔又称五孔桥,位于朱仙镇政府大街中段运粮河西支河(原贾鲁河)上。朱仙镇大石桥系明代早期建筑,其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做工精致,是朱仙镇历史的见证,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古代交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仙镇古战场
朱仙镇古战场位于朱仙镇估衣街村,系明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农民军在朱仙镇同明军进行作战的地方。由于该地地势险要,加之李自成临机应变和围城打援,在朱仙镇之战中击败明军主力,为夺取中原奠定了基础。古战场由于面积较大,跨度较长,看似一条青龙,当地人称“青龙背”。朱仙镇古战场是明代朱仙镇大捷的实物例证,为研究开封地区明代时期军事文化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为研究明代朱仙镇的历史以及明代朱仙镇之战,兵力的分布、攻防线路、战阵形势、战役经过、战役结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揭开朱仙镇古战场的神秘面纱和明代战争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岳飞点将台
岳飞点将台位于开封县朱仙镇西南1公里处。呈圆形,占地约1亩,因人为因素点将台自然成一圆形土堆,残高约4米,直径残长约3米,周长约12米。相传岳飞在朱仙镇大战金兵时,曾在此台上调兵遣将。
韩世忠墓
韩世忠(公元1089年~公元1151年),陕西省绥德县人,字良臣,两宋名将,汉族,民族英雄。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高宗庙廷,朱仙镇韩岗韩世忠墓占地约2亩,封土高出地面6米,由墓室、墓道、神道组成。
孟昶墓
孟昶墓,孟昶初名仁赞,字保元,汉族。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广政三十年(公元965年),宋军挥师南下,后蜀灭亡。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公元965年,孟昶郁郁而终葬于朱仙镇附近的大孟昶村。 孟昶才华横溢,所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幅春联是记载最早最规范的新春对联儿,被后人尊为春联的鼻祖。
非遗文化
2006年,朱仙镇申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项目类别,序号306。[7]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国内年面专家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明清时期被誉为朱仙镇四大盛产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特点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年画制作采用主版和镂印相结合的方法,其用色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所有颜料均为植物原料,有久不脱色,不跑色之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强烈的民俗情趣,独特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地方色彩,独有的艺术魅力,被国际友人和国内年画专家视为中华“弥珍瑰宝”、“中华国宝”。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同时还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收藏价值等。
地域文化
祥符调
祥符调,明清时期朱仙镇逐步走向繁荣,这一时期,祥符调在当地流行的民调、土调、罗戏、卷戏、女儿腔、弋阳腔等基础上孕育成长,逐步发展成自己独有风格的剧种一“梆子戏”,最后发展成为豫剧最大的流派一祥符调。朱仙镇著名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养出了大批的梨园弟子,”道光年间,黄河决口,朱仙镇一带遭受水患,蒋门班无法维持,便向四方流落发展。后来,河南省的梨园行共同筹资,在蒋门班旧址上,建起一座雄伟堂皇的“明皇宫”,俗称“郎神庙”、 “庄王庙”,从此“明皇宫”便成了河南省戏剧艺人朝拜的圣殿,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庄王爷诞辰,全省乃至全国的梨园名角齐聚这里,举行仪式敬神散福,并进行会演,切磋技艺,交流情感。
得胜鼓
据传,它起源东汉末年,成谱于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率岳家军就以此鼓来鼓舞三军将士,取得了朱仙镇大捷,全镇百姓欢欣鼓舞,欢喜若狂,打着得胜鼓,抬着慰问品迎接岳家军的胜利。得胜鼓谱调押韵,紧凑威武雄壮,振奋人心、催人奋进鼓声犹如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使人听后有无穷的力量。解放初期,镇群众及周边村庄人民,每年从腊月开始到春节都打“得胜鼓”表示庆贺,边走边打,穿走各庙宇之间,每到一庙宇,多个鼓队相互比鼓艺、看谁争取的观众多。仅岳飞庙四周就有“四眼井”“火神庙”“三官庙”等鼓队,周边村庄也是一村一鼓队。
七式门
七式门是起源于明代朱仙镇回族穆斯林民间的一种拳术,由明代朱仙镇清真北寺的李拜斋阿訇所创。道光末年,朱仙镇出现了严重水患,运粮河阻塞,商机不在。穆斯林商户纷纷离镇而去,七式拳也随之远走它乡,先后落户开封、西安等地。
朱仙镇的历史,源远而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春秋时镇东南筑有启封城,这时的朱仙镇已经形成了小型居民聚居点。北宋末期,首次出现了见诸史料记载的“朱仙镇”称号。明清时期,朱仙镇因贾鲁河的开通而走向鼎盛,成为“南船北车”的转运处和货物集散地,并跻身“中国四大名镇”之列。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痕迹。
启拓封疆
春秋时期,当时的朱仙镇一带恰为郑国的东北边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朱仙镇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取名“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讳,更名为开封。八朝古都开封由此拉开了帷幕。当时朱仙镇是启封城西北的一个居民点。
窃符救赵
朱亥,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今开封),著名勇士。据载,魏安釐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军告捷后,赵国重金谢魏公子和朱亥,后来信陵君被魏王拜为上卿,授以相印,封朱亥为偏将军,以朱仙镇为朱亥汤沐邑。据《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原名聚仙镇,后因战国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
唐宋起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开封县入浚仪县后,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原开封故城遂日趋废弛。朱仙镇作为一处居民点逐渐发展起来。太平兴国九年,宋太宗令“凿尉氏县界新河90里,数旬而毕”,拉直了的新河使朱仙驿因紧邻蔡河而成开封附近的水陆要冲,由村落而驿站,进而成为集镇。北宋末,首次出现了见诸史料记载的“朱仙镇”称号。岳飞于此取得朱仙镇大捷。金、元时期,随着开封地位的衰落,运河的变迁,以及黄河改道,朱仙镇也就随之衰落了。
贾鲁治河
元末明初时期,朱仙镇因贾鲁治河而再度崛起,并逐步确立了自己“四大名镇之一”地位。元末黄河先后多次在开封决口,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专职治河事宜。贾鲁首先将黄河逼入故道。又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折南至开封朱仙镇,而后汇入古运河,直达商水县入淮。贾鲁此举既消除了水患,又复兴了漕运,所疏通的这条河道被命名为贾鲁河。贾鲁河开通之后朱仙镇作为贾鲁河航运终点,成为开封唯一的外港,是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明清鼎盛
明、清时代是朱仙镇的鼎盛时期,据《拟今况记》记载,朱仙镇城区东连宋寨,西接豆腐店,南至腰铺村,面积达50平方华里。1862年(清同治元年),城墙由土墙改用砖砌。运粮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将镇分为东西两部分,镇内河上有桥三座相连。沿河两岸,码头林立,长达五华里,船只可直达城内,每日来往船只200余艘。城中居民30余万,多系商贾、外籍商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会馆。镇内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百货山集。特产有朱仙镇木版年画、红纸、玉棠号五香豆腐干、西双泰竹叶青酒等,皆闻名全国。镇内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商业重镇。运粮河是朱仙镇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渠道。当时,朱仙镇不仅是一座商业重镇,而且历代仁人志士、帝王将相都把朱仙镇视为风水宝地。镇内仅寺庙建筑就多达110多处,较大的有岳飞庙、关帝庙、郎神庙、三皇庙、救苦庙、北大寺、明皇宫等。所谓的72路神仙,在镇内皆有庙祀奉,故朱仙镇古称聚仙镇。当时镇内有戏楼11座,以明皇宫戏楼为最,每年豫东各戏班社都按时到明皇宫献艺,竞相争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渐渐地以朱仙镇为中心形成了河南最大的剧种——豫剧以及豫剧祥符调。
镇中还有久负盛名的内八景和外八景。若站在点将台上鸟瞰全镇,内八景尽收眼底,分别是明皇宫、饮马泉、铁杆栖风、五奸跪忠、春秋楼、清真寺、硕石狮子、运粮河。镇四周外八景分别是:点将台、烽火台、孟昶墓、朱亥墓、仙人桥、九龙口,迷瑰地、青龙岗。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另外,镇周围经考古发现了元朝的梁国公墓、明朝的周宪王墓、清朝大夫张射光墓、汉代墓群、横寨村明代官宦墓群。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因黄河漫溢贾鲁河朱仙镇趋于衰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贾鲁河终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加之京汉铁路、陇海铁路先后通车,交通路线大转移,朱仙镇水运优势不再。
至20世纪初,沦落为一个极端残破的集镇,不仅商业急剧萎缩,商人四散,而且昔日的市镇也因洪水、风沙等原因而成断垣残壁。至1906年,镇内民、商仅存3000余户、15000余口。
民国凋敝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其经济彻底破产。全镇人口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仅剩8500余人,不及全盛之时的1/24,镇区面积仅剩西大街、估衣街、京货街、河东街,其余则化为荒园耕地。至1938年,全镇仅有7000余人,房屋已拆去五分之四,大批古建筑惨遭破坏。
万象更新
1948年10月,中共开封县委和民主政府曾驻朱仙镇。
1958年,朱仙镇成为公社。
1986年,朱仙乡人民政府改为镇带村体制的朱仙镇人民政府。
交通运输
朱仙镇交通便利,开(封)许(昌)公路穿镇而过,北达陇海铁路、郑徐高铁、郑开轻轨,310国道、连霍、郑民高速相连,东达大广、日南高速,西达开港大道、新郑国际机场。
政治
郭峰:朱仙镇文化旅游发展试验区党工委书记、镇党委书记
王国杰:朱仙镇文化旅游发展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镇政府镇长
五、地方特产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又名茶干,始于春秋战国,由齐宣王所赐名而传延至今。五香豆腐干采用当地优质大豆,朱仙镇古井泉水,18味中草药,四种酒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清香利口,生津止渴,健胃固齿,顺气消胀,增强食欲的作用。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为古时贡品,明清时期为朱仙镇四大盛产之一。今日朱仙镇,制作五香豆腐干尤以“玉棠号”、“远香斋”颇负盛名。朱仙镇五香豆腐干打包外运,远销千里,故有“千里香”之美称。“玉棠号”经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被授予“河南老字号”;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被开封市人民政府授予“开封名牌产品”。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于2009年6月12日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风景名胜
启封故园启封故园即朱仙镇启封故园(8张)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是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位于开封市朱仙镇北侧、开尉路以西、运粮河两侧,总建设周期10年,计划累计投资120亿,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园区分为古镇风情展示区、环湖风景游览区、温泉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家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等8个功能区。[1]主要景点有:启封楼、四面牌坊、验粮楼、潜龙桥、状元桥、博弈广场、魁星街、信义桥、下八行街等景点。[1]岳飞庙岳飞庙位于朱仙镇岳朱仙镇岳飞庙(3张)庙大街,系中国三大岳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几经拓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1]朱仙镇岳飞庙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岳飞庙的主体院落,东院为岳飞庙碑林(亦称别院)。西院为三进院,依次建有山门、拜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五子祠、五将祠等建筑群组成。进入山门直通庙道,过庙道直通拜殿,拜殿面阔三间,拜殿直通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顶,青砖砌墙,飞檐桃角,雕梁画栋,大殿飞檐斗拱,主架为木质结构,明间金檩上写“大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成八朔甲子日”一行字,清晰可辨。大殿前方东西两侧立有岳飞手迹碑:《送紫崖张先生北伐》和岳飞手迹碑:《满江红》。后院有岳飞寝殿,五将祠,五子祠组成。东边系三百多块石碑组成的碑林。[1]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庙之一,自1981年以来,政府先后对岳飞庙进行修整,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游人开放,现已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明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
博物馆
2010年3月21日,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内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画博物馆。该馆建成后,不仅全面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还将展出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画。年画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建筑样式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总投资2160万元。
著名人物
朱仙镇著名人物有:郑桓公、郑庄公、朱亥、关羽、岳飞[11]、孙膑、庞涓、郑道昭、刘秀、韩世忠、贾鲁、于谦、李自成、乾隆、纪晓岚、僧格林沁等。
七、城市荣誉
1987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1994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
2000年,朱仙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被国家选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镇;[5]
2002年10月,朱仙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8月,朱仙镇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
2007年10月,朱仙镇被河南省政府评为“特色文化产业镇”;
2008年12月,朱仙镇被国家文物局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12月,朱仙镇被评为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
2015年1月,朱仙镇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八、联系方式
镇党委书记王国杰、镇人大主席王定会、办公室主任刘广振
联系电话:0371-567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