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城关镇 > 盐井镇

盐井镇

盐井镇

盐井镇为四川省盐津县的城关镇。

一、行政区划

盐井镇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位于盐津县境中部,处于盐津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地处东经104°9′50"~104°21′26",北纬27°58′42"~28°10′37"之间。东与四川筠连县孔雀乡接壤,南靠庙坝、柿子乡,西接豆沙镇、中和镇,北与中和镇、落雁乡、牛寨乡毗邻。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关河南入北出,境内最高点为大黎山主峰,海拔1941米,最低点椒子村撒渔沱,海拔380米。常住人口60855人(2017年)。

二、自然地理

盐井镇位于盐津县境中部,处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东与四川筠连县孔雀乡接壤,南靠庙坝柿子乡,西接豆沙镇,北与落雁、牛寨乡毗邻。

镇党政机关坐落于县城,置于关河两岸狭窄的斜坡峭壁地带,最高海拔1948米,最低海拔370米,距昆明市618公里、昭通市145公里、宜宾市123公里;昆水公路、内昆铁路从南至北穿越过境,1802米隧道穿城而过。1992年“7·13”特大洪灾后,在省、市的关心支持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直接组织实施下,开辟和建设了占地41公顷的黄葛槽新区,并在新老城区之间沿昆水公路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十里长街”,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

全镇国土面积234平方千米。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8℃,年降雨量为1226.3毫米,年日照在1927至2000小时之间。镇辖10村4社区,354个村民小组和30个居民小组;

就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镇情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理气候条件特殊,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其中无烟煤贮量达1亿吨以上,仁和、柏树、芭蕉、花苞四村规划开采煤矿11个,年设计能力55万吨,年产量已达35万余吨。

—生态环境比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调查,全镇有林地15.2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59%,其中原始森林达0.2万亩。使全镇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十分喜人。

盐井镇位于县城中心地带,东与筠连县的孔省乡接壤,南接柿子乡,西接豆沙镇,北接中和镇。盐井镇地处交通要道,镇境内有纵跨县城的213国道和内昆铁路,是盐津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势南高北低,受河流深切、多呈“V”字型地型,最高海拔1948米,最低海拔380米,年平均气温17℃,气候属中亚热带中温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无霜期300-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226.3mm,日照率22%,土壤多为黄灰色,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盐井镇既贸易重镇也是农业大镇。

全镇总面积234平方千米,镇辖10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260个村民小组,30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60855人(2017年),9812户,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苗族、回族、彝族、白族、其它民族,经济作物以蔬菜、茶叶、蚕桑、水果、磨芋为主,粮食作物种植以玉米、马铃薯、大豆为主,畜牧业养殖以猪、羊、牛、马为主。镇辖8个村完小,一个镇完小,共有各级各类小学43所,教职员226人,教室151个,卫生院1所,卫生室10所,全镇现有机关干部70多人。

盐井镇因镇北半公里处曾有盐井产盐得名,盐井镇境内蕴藏有丰富的无烟煤、水利、生物等自然资,它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盐井镇历史悠久,文物胜迹甚多,水井街北端黑石沟河边有清代的“达崎开寒”摩崖;洞天街“石门古道标”,同冶二年李姓所建高桥,桥北端刻记建桥石碑,县文化馆收藏汉代五铁钱、器皿等出土文物,还发现西汉古墓群。

盐井镇以多山著称,境内有大黎山,鸡冠山、九经山、尖子山等,其中大黎山(又名老黎山)县境名山之一,大黎山“八阵图”风景奇异,层观日出,可睨佛光。“八阵图”(俗称乱山子),是大黎山奇异风景区,大小山丘星罗棋布,翠竹参天,怪石林,从其间难率方向,一阵风吹雾散,看佛光霞辉,景象万千,大自然鬼斧神工给大黎山增添了一层神秘风貌。奇峰异谷,重峦叠翠,怪石如林,景象万千,绚丽的自然风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盐井镇民间,历有耍龙灯,狮子、牛灯、打莲枪等习俗,俗称朝贺,增添节日的喜气,镇内盛行佛教,有金蝉寺,大觉寺、黄龙寺、飞来寺、观音寺香火旺盛。

1.人口

常住人口60855人(2017年)。

2.面积

全镇国土面积234平方千米。

三、经济发展

1.特色产业

2007年末,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95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工业总产值完成12978万元,比上年增长22%、第三产业完成7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7%,粮食总产量完成1269.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元、人均有粮312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22元。

科技

全镇农业科技主要从良种的推广与普及,良桑的嫁接、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大棚蔬菜、地膜菜等工程入手。

一是全镇共就位“两杂”良种6万多斤,农业生产资料,农膜、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狠抓农技措施的推广,责任到人实行量化管理,全镇完成玉米定向移栽11069亩,水稻规范化条栽1000亩,在旱地农业技术综合运用栽培区内全部使用杂交苞谷良种。在水稻规范化条栽中分别有:蒸气育秧、薄膜育秧,抛秧。在旱地、水稻丰产区内做到七个统一,即在每一个小片区内做到:统一用种、统一育秧、统一播种时间、统一栽培规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喷施作物生长调节剂,统一病、虫、草、鼠的防治。

二是积极推动栽桑养蚕的新路子,大面积的栽桑促进了粮食生产,2006年完成良桑嫁接1000亩。养蚕户76户、蚕种576张,纯收入收23.8万多元。还加强了对蚕农的培训,通过培训、相互学习,使广大养蚕户的科技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发展中不断吸取新的养蚕知识,培养和树立养蚕典型户,带动更多蚕农,推动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冬季农业开发,早玉米1200亩、秋蔬菜6500亩、洋芋8000亩。

三是菜篮子工程,盐井镇地处县城郊,担负着县城的菜篮子任务,为解决蔬菜淡季不淡、提高质量、丰富市场需求。政府投入资金,还专门请了技术人员。分别在花苞、芭蕉、高桥、水田、等村建起了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14.9亩,(其中:郑家坝钢架大棚11.2亩),即丰富了市场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产业发展。

四是畜牧业,畜牧业是盐井镇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41%,2006年全镇主要从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兽药、饲料的推广、畜禽圈舍的改善等方面下工夫。完成免疫注射常规疫苗63000头(其中单苗41000,二联苗22000头)免疫注射口蹄疫苗64000头,注射仔猪副伤寒900头,同时还搞了防疫试点,常规防疫和口蹄疫防疫,密度均达到100%,提高了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

镇党委、政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符合盐井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壮大镇域经济和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重点,在抓好城市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要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致力于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以“一村一品”为主题,努力营造地方特色经济。

一是桃子村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走公司+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工作方法是:领导重视,干部示范,大户带头,群众为主,整体联动;主要措施是:用科技栽桑养蚕,用村规民约管理,用铁的纪律约束人,用强硬的奖惩营造环境。强化领导,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将蚕桑生产纳入镇村政绩考核范围,突出重点,着力在务求实效上做文章巩固和促进蚕桑生产。关键在于落实。始终坚持“不贪大、只求实”的原则,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巩固发展好现有的蚕桑基地,做到在巩固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始终坚持“建一块,成一块,受益一块”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统一桑园病虫害防治等措施,重点抓典型大户示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现身说法,培养和调动蚕农的积极性,通过典型事例引导,一大批养蚕大户脱颖而出。嫁接总面积达到了2100亩,

二是分别在花苞、芭蕉、高桥、水田、等村建起了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14.9亩,(其中:高桥郑家坝钢架大棚11.2亩),即丰富了市场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产业发展。

三是在水田村发展葡萄园100亩、利用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水田百亩葡萄园已初具规模,高桥村郑家坝11.2亩大棚蔬菜已初见成效,桃子蚕桑大户倍出,春蚕喂养突破200张。高桥郑家坝蔬菜产业已取得初步明显的经济效益,全镇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柏树、花包等村的经济林果园改造已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建设内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椒子村的花菇产业。芭蕉、长沟、花苞等村的养牛产业正在发展。

农村市场

盐井镇位于县境中部,镇党政机关坐落于县城,置于关河两岸狭窄的斜坡峭壁地带,海拔464米,距昭通市145公里。昆水公路、内昆铁路从南至北穿越过境,1802米隧道穿城而过。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8℃,年降雨量为1226.3毫米,镇辖10村4社区,354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商业活跃繁荣。内昆铁路建成后,在我镇境内分别开辟了客运站,尤其是距黄毛坝火车站只有10公里,盐津北站就在老县城,伴随着盐电公路的改造竣工和滨江路、沙坪桥农贸中心的建设,加之我镇置于全县的中心位置,又是县城所在地,物流将在我镇集中并进行商品流通。

生态环境比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我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镇有林地15.2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59%,其中原始森林达0.2万亩。通过实施长防、中幼林抚育、天然林更新、封山育林、天保、退耕还林等工程,全镇植被覆盖率达到52%,森林覆盖率达到41.8%。加之,特殊的区位交通优势,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使盐井镇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十分喜人。

资源环境

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为主。由于受关河深切,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四季较为分明。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铸就了镜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无烟煤、石灰石、铁等,其中无烟煤贮量达1亿吨以上一是煤炭资源(无烟煤)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主要分布在镇境内的花苞、桃子、长沟、芭蕉、柏树、仁和等地,其中柏树村储量较大,占全镇总储量的70%以上。而且煤质好,具有光泽强易燃烧等点,燃烧时间长火力旺,是理想的炊用燃料。水资源主要以关河为主,开发潜力较大。旅游资源主要以老黎山为主。森林资源主要有用材林10科14种,经济林果主要有蚕桑、藤梨、茶叶、五倍子、竹类、黄柏、杜仲、干果等,还有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畜牧业资源主要以生猪、乌骨鸡为主,还有牛、羊等其他畜牧业。

生态环境比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镇有林地15.2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59%,其中原始森林达0.2万亩。全镇植被覆盖率达到52%,森林覆盖率达到41.8%。

特色产业

盐井镇用抓工业发展的思路,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有:

蔬菜产业:全镇在郑家坝、张家沟、赶场坝、豆牙沟,建设大棚蔬菜50亩,地膜蔬菜500亩,时鲜蔬菜5000亩,把盐井镇打造成新型的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以桃子的蚕桑基地为依托,抓好蚕农技术培训,强化蚕园管理,提高科技养蚕水平,做好品种技术的改良,确保养蚕1000张纸,实现养蚕收入40万。

积极扶持好花菇产业和笋用竹产业,花菇的栽种已位在我镇椒子和芭蕉推广

基础设施

盐井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滇川交通要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建好的内昆铁路,213国道和在建的水麻高速公路均从我镇经过,十个村民委员会均可通车,46个自然村大部分已经通车。库容量达124.2万立方米的油坊沟水库位于盐井镇的水田村,盐津县供电公司的大型变电站位于椒子村。盐井镇2006年新建公路24.9公里,维修乡村公路168.公里,投资20.5万元修建了长沟河桥,建设饮水工程12件,解决87户4250人,4113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盐井镇电视转播站,移动(联通)通讯站基本已覆盖全镇,电力供应也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其中有的村已完成了农网改造。

人口卫生

盐井镇以新型合作医疗为着力点,全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降消”、“脊灰”免疫项目的实施,切实抓好妇幼保健和食品药品卫生安全,全镇新型农村作合作医疗农民参事资金32.4万元,参合率82%,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以提高计划生育为率为目标,以一放二扎为主题,以医学监护为主线,以控制计划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为重点。全镇2006年完成882例(其中结扎558例,放环324例),人流引产近200例。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93户,征收社会抚养费26万。人口出生率10.45%,人口自然增长率3.84%,盐井已实现基本无多孩镇的目标,全镇上下正在朝基本无计划外生育镇的目标推进。

文化教育

盐井镇境内有中学三所,其中两所设有高中部,有小学43所(其中完小16所,教学点27个),小学入学率99.5%,初中入学率95.9%,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有幼儿园2所。全镇上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新建,改建农村校舍,确保农村孩子有学上,有书读,巩固好“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人民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促进全镇事业再上新台阶。

新农村建设

盐井镇水田村陈家坪自然村位于盐井镇,距盐井镇6.5公里,陈家坪自然村地势相对较平,农户住居集中,土质以大黄土为主,土层深厚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蔬菜、葡萄等,全村有人口 57户,253 人,有耕地216亩,其中种植葡萄60亩。

招商引资

盐井镇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盐井镇打造成滇川岖纽上的经济强镇,旅游大镇和工业重镇,镇党委、政府制定出许多优厚的投资优惠政策,现已有四川宜宾伊力集团,昆明顺丰地产公司等多家外资落户盐井,他们开发的撒渔沱电站,康源路商业步行街,经贸小区,沙坪桥农贸中心已经初具规模,让盐津的市容市貌及社会基础设施更加美了,盐井镇欢迎八方有志之土前来投资创业,这里是你们实现梦想与追求的乐土。

佳惠超市

福建商人赵送华投资经济的佳惠超市,位于盐井镇县大街96号,商场面积300多平方米,是盐津县境内目前最大的零售企业,经济品种多,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企业现已在普洱镇开设分店,赵总希望将企业的零售网点扩大到全县范围,佳惠超市的宗旨是:服务无止境,实惠看得见。

撒渔沱电站

四川省宜宾伊力集团投资建设的撒渔沱电站位于盐井镇仁和村和柏树村交界处关河上,2004年11月23日动工建设,总投资4.5亿元,电站坝高38米,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发电量2.84亿度所发电能经椒子变电站并入云南供电网,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站建成后,年产值5000多万元.预计200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撒渔沱电站是我镇招商引资中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它将带动我镇各项产业发展并有积极推动作用。

柏树煤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柏树煤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国营柏树煤矿,坐落于盐井镇柏树村境内,公司现有员 750人,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是云天化集团的主要供煤企业之一,每年上缴国库450万元,公司现正在拟定向更大规模和更多元化方向发展,努力使公司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煤矿龙头企业。

2.交通情况: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商业活跃繁荣。昆水公路、盐电公路穿境而过,内昆铁路建成后,在境内开辟了盐津北站客运站,距黄毛坝火车站只有10公里,康源路、沙坪桥农贸中心、洒渔砣电站等的建设,加之置于全县的中心位置,又是县城所在地,周边县和毗邻乡(镇)大量的人流、物流将在盐井镇集中并进行商品流通。这里历来商贸云集,商贸繁荣,盐井渡(今县城)在清朝时就发展成为滇东北与四川西南结合部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和物资集散地。2007年末,全镇个体工商户1750户。

四、历史文化

盐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即设置了越西郡定笮县。历代县名几经变异,唐易名为昆明县(又为香城郡),宋称贺头甸,元称润盐州、柏兴府,明称盐井卫,清朝雍正七年定名为盐源沿袭至今。1952年将盐源县的原木里宣抚司辖地划出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县,盐中区划归西昌市管辖。清代《盐源县志》对县名的诠释为:“盐之云者,于食货重富民之政;源之云者,为若绳”(“若”指若水,今雅砻江;“绳”指绳水,今金沙江)。

盐源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以盐铁之利而繁荣,以“南丝绸之路”而兴盛。而今又以盐铁之利、山川之胜和泸沽湖摩梭人婚俗而远近闻名,有神秘“女儿国”之称。盐源扼山川之胜,据湖海之秀,占盐铁之利,拥林木之长,因此而享有“高原明珠”、“绿色长廊”、“中国乌拉尔”、“金盆宝地”等盛誉。

五、风景名胜

盐源山川秀美,境内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有中外闻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神秘女儿国”泸沽湖;有被称为“乾坤奇景”的公母山;还有热水潭温泉。盐源县居住着21种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和民风民俗,如彝族火把节的各种歌舞、斗牛、抢羊等活动;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甲搓舞;以及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等。

六、地方特产

金边白瓜子金边白瓜子出自一种俗名为“砍皮瓜”的南瓜,瓜子洁白,皮的边缘有一圈独特的金边、粒大饱满,营养丰富,是接待宾客、赠送亲友的佳品,也是榨油的原料,驰名中外,每年产量在100万公斤以上。

花椒盐源是花椒盛产地之一,品种有正路和大红袍。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盐源花椒具有纯香和麻味足的特点,是川菜必备的佐料,全县种植花椒8.5万余亩,年产商品椒150万公斤。盐源花椒以其上乘的质量,在许多大中城市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沿雅砻江一带,因气候适应,种植了九叶青花椒,面积约上万亩,色、香、味均不亚于金阳青花椒。

七、联系方式

镇党委书记:李平华 镇长:罗光华

县政府电话:0834—63620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