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豆业 香飘九江——流芳豆香小镇纪实 作者:曾毅、龚辛孙、卢丹、蔡亮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01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九江市位于江西省最北端,地处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省的交界地带。长江南岸,庐山脚下,鄱阳湖畔,这里自古就被称为“众水汇集的地方”。江西全省152公里长江岸线,全部在九江境内。
“九江”称谓的来历之一,就是“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
九江市湖口县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由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口而得名,是“江西水上北大门”,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水运方面境内有 22 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 10 公里左右,沿长江可上溯至武汉、重庆,下达南京、上海;陆运方面,境内有 G56 杭瑞高速公路、S20 彭湖高速公路,并与 S37 九江绕城高速、G70 福银高速公路、S22 都九高速公路、G35 济广高速公路等相联互通,国道 G351 台小线、国道 G530 黄湖线穿境而过;铁路运输方面,湖口县已纳入“国家高速铁路”的大交通网络,湖口火车站是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池九客运专线的重要停靠站和客运站,并与京九铁路、武九高铁、宁安客运专线、昌九城际铁路、合安九高铁、浙赣铁路等国家铁路连接。湖口交通已形成铁路、水运和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为连接国际国内市场、开展交流合作、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湖口县大豆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湖口县大豆栽培具有 16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东晋时期,湖口就开始种豆、产豆和大豆加工。千百年来, 湖口豆农在大豆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大豆种植知识和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包括利用岗地旱作的土地利用方式、大豆与中药材间作套种防治病虫害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大豆加工与产品生产的传统技艺。
湖口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境内在暮冬早春之际,常受西伯利亚冷 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天气寒冷;春夏之交南北冷暖空气交替,梅雨连绵;盛夏多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天气炎热;夏秋之际则受单一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晴热。形成冬冷春寒,夏热秋旱,春秋短而冬夏长的气候特征。湖口县年平均降雨量为 1479.3 毫米。降雨集中于 4~7月,占年降雨量的 55%。降水四季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冬干燥。县内日照特征为夏秋日照多,春冬日照少,总日照量较为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983.8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45%。8 月日照时数最高平均 251.9 小时。2 月日照时数最少平均 106.6 小时。年平均气温 17.4℃,积温在5358.7-5402.1℃之间,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4.3℃,最热月(7-8 月),平均气温 28.8℃,常年无霜期 258.8 天。湖口县各类气候因子的数量与组合,形成适宜当地大豆生长发育所需的光、温、水气候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符合大豆生长发育需要,尤其是气温,在大豆灌浆-成熟阶段平均气温在 26.4℃,非常适宜大豆蛋白质的合成,所产大豆蛋白质含量高;15℃以上适于大豆发芽的时间有 8 个月(3 月-10 月),20℃-28℃适宜大豆生长发育的时间有 6 个月(4 月-9 月)。加之降水集中于 4-7 月,为大豆各阶段生长提供充足水分。
湖口县域土壤分为红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和冲积土 5 个土类,20 个土属,36 个土种,103 个变种。以红壤为主,土壤类型丰富,但总体肥力不高,因此适宜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的豆类作物,既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又利用土壤固氮,从而增加土壤肥力。湖口县有耕地(含水田与旱地)336. 43 平方公里(33643 公顷),占县域国土总面积的 50.29%;有林地 143.61 平方公里,占 21.47%;有水域 147.58 平方公里,占 22.06%;有居民用地(含道路等建设用地)26.94 平方公里,草地面积 12.66 平方公里,其它用地 5.51 平方公里,共占 6.74%。耕地中有水田 196.52 平方公里(19651.6 公顷),旱地 139.91 平方公里(13991.43 公顷)。湖口大豆历来采用岗地旱作方式,不占用水田,可以确保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种植。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实施大豆兴农、大豆兴乡、大豆富民战略,种植规模快速扩张,1979-2000 年全县大豆播种面积与产量呈波动稳定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国家大幅提高大豆价格,推动了全县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幅提高。到 1989 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达 2.33 万亩,总产达 2381 公斤。21 世纪以来,全县大豆总产量连年攀升,形成西南部城山、舜德、流芳大豆产业带,东南部均桥、付垅、武山大豆产业带,总面积达万亩,总产达 12000 公斤。
湖口县大力发展豆产业,积极推动豆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以流芳豆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豆立方”保护发展模式,坚实走出了生态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豆文化传播“四化一体”的新时代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加强技术创新支撑,与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省农科院、九江学院等院校加强合作,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合作建立院士试验站,创建流芳豆谷国家级星创天地,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构建起大豆产业体系和大豆科研体系,获批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形成由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沈斌斌岗位专家、江西省农科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王瑞珍站长为技术骨干组成的科研队伍。
实行豆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生态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豆文化传播”的四化一体之路,以豆文化产业园为平台,引进各类企业,开发特色豆类单品,逐步形成‘1+N’的抱团发展模式。依托一产,大力发展大豆加工销售业,江西芳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芳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九江市鑫农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口县豆酱坊食品有限公司、豆制品经济合作社、九江一德粮油有限公司等大豆加工企业达 23 家;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激增,全县大豆产业专业合作社 106 家,家庭农场达 69 家,电商 16 家,经纪人 22 名。
大豆立体化品牌架构和运营机制基本形成,成功打造一德豆油、流芳豆参、石钟山豆豉、芳州豆腐花、鑫农康豆芽、豆酱等品牌。着力打造招引百家豆类规模企业、开发百种特色豆制单品、培育百家电商经营主体、输出百家流芳豆品专营店、引进百名豆类科技人才、打造百家特色豆品工坊、发展百家豆主题民宿、培育百家特色家庭农场、形成年百万人次游客流量、实现豆产业百亿元产值“十百工程”,最终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产品产销全国各地。
湖口县高度重视大豆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聘请华南农业大学沈斌斌为流芳乡科技副乡长、江西省农科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王瑞珍站长为顾问等方式,建设一支大豆产业科技专业队伍;加强相关科学研究。加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政府、企业、农户的紧密合作,通过与南昌大学、九江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大豆油料新品种,制定完善大豆油料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大豆油料标准化生产;开发新型豆制品,拓展新式豆制品市场,激活豆制品新消费,延长豆产业链,深度开发豆食、豆保健品、植物蛋白产品、磷脂产品、油脂产品等精深加工品。
2017 年 4 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基地”落户流芳乡,基地从 2017 年的 100 亩面积,扩大到万余亩的种植规模,为该乡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该基地既是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实验站春大豆“天隆二号”在九江市的唯一试验基地,也是“九江市棉田改种大豆试验点”,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创新团队大豆首席专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实验站站长王瑞珍等为技术指导。
2017 年 5 月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大豆科研基地落户流芳乡。该基地由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实验室教授沈斌斌创建。沈斌斌教授及其实验室团队负责对基地种植的大豆各项技术指标、病虫害生态控制进行调研。
2019 年 2 月,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试验站落户流芳乡。该工作站以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江西省农科院作物所九江大豆试验站开展豆产业科研工作,服务豆产业发展。培育、生产更优质的大豆品种,为高产、高蛋白、耐荫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间套整体技术提供支持,通过新品种的引种鉴定、专用品种的筛选鉴定,使流芳大豆生产提质增效,为流芳豆参、湖口豆豉、流芳腐竹等传统豆制品加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品质生活需求,提供优质大豆原材料。
湖口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豆产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一是通过招商,引进全国大豆加工、出口大型企业九江一德粮油有限公司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作为豆产业链的重要下游产业;二是继续发展豆产业,继承传统工艺;三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在重点发展豆业的同时,突出有机绿色品牌优势,不断做大水产养殖业、油茶、药材产业等特色农业。龙头加工、规模种植,为湖口大豆产业争取市场话语权、提高综合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
流芳豆香小镇的创建
流芳乡位于九江市湖口县城南部,距湖口县城28公里,东与都昌县春桥乡、南与都昌县苏山乡插花相界,西与舜德乡、北与城山镇接壤,流苏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国土面积50.60平方公里,辖6个村,99个村小组,93个自然村,3139户,2.53万人。全乡耕地面积1185.3公倾,林地面积633公顷,水域面积229.4公顷,豆产业是该乡传统产业,美丽豆乡思路明确,苗木基地有规模,蔬菜种植远销深圳,白茶基地效益明显。202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42:22:36,总量大幅提升,结构更为优化,总体实力跻身全县第一方阵,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90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流芳乡党委始终坚持豆产业为主导,围绕“一乡一园、一村一品”,探索党建引领园区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非公党建“三平台、三纽带”作用,围绕做大做强豆文化产业园。通过政府搭台子、企业赚票子、思想出路子、振兴强里子、百姓福袋子,实现“五大振兴、五子登科、五金富民、五福同享”,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第三批国家级星创天地、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大豆栽培体系)、市级特色小镇等荣誉称号,高标准打造的流芳乡豆文化产业园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园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22年荣获国家AAA景区、省级版权示范园区、省级产业强镇,九江流芳乡村振兴学院获评为省级乡村振兴学院,2021、2022年分别荣获湖口县招商引资第一名和第二名,2021年县级综合考评第二名,2022年10月省委副书记吴忠琼莅临指导并作出专题批示,省外办推出的“鄱阳湖畔的奋‘豆’故事”在全球播放。
流芳豆香小镇“四化一体”总体思路:生态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豆文化传播。
流芳豆香小镇“四轮驱动”产业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科研人员助力推动;党委政府组织促动;创业大众参与联动。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依法监督下,流芳乡紧紧围绕“一粒豆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建设豆文化产业园,打造流芳豆香小镇。
作为小镇产业主体的流芳豆文化产业园,是集大豆科研试验、品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农创综合体,占地面积约 1100 亩,项目总投资 12 亿元。产业园一期投资共计 2 亿元,占地 42 亩,于 2019 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园区 26000 平方米综合楼和厂房建设。2021年入选九江市级特色小镇。
园区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生态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豆文化传播的“四化一体”之路,实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科研人员助力推动、党委政府组织促动、创业大众参与联动的“四轮驱动”模式。按照“一园三区十景”布局,规划建设大豆试验种植区、生产加工区、旅游商贸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江西芳洲公司、芳德公司、鑫农康公司、江西创谷、“豆天蛾”项目、美泉莹电商、蜗牛养殖等 26 家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
流芳豆香小镇“一园三区十景”总体布局:采取文旅“破圈”“跨界”模式,深挖豆文化渊源,实施一二三产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因时因地因势制宜做好“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结合文章。以石钟山5A创建,中国·江豚湾和流芳豆香小镇4A景区打造为契机,加速全域旅游打造,形成以豆文化产业为中心,试验种植区、生产加工区、旅游商贸区,豆立方、豆工坊、豆蜗牛、豆乐园、沙港赏莲、王淑霞新村、沈添字红旅、青年示范园、老山白茶、流芳古桥为一体的“一园三区十景”大格局,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样板。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创办了流芳乡诗词协会;多次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有老山村高腔剧团、陈荷塘湾的黄梅剧团、周义里和沈天字的釆茶剧团、沙港的弹腔戏团等多个业余剧团。流芳乡“夕阳红”黄梅剧团,演出的20多本剧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流芳乡文曲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政府支持成立了流芳乡文曲剧团,结合豆文化、旅游小镇编排节目,进行演出。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沙港柳罗家嘴村保存有明翰林学士解缙亲笔行墨宝四轴条幅为代表的解缙与流芳豆参的豆文化;以沙港陈荷塘湾清嘉庆丁已(1797年)皇帝御书钦授“五世同堂”、“眉寿延庆”的圣旨匾额及“帝徳永垂延寿纪,龙章特锡焕门庭”锦联;沙港蔡祥湾蔡孔易进士墓及“进士第”石牌为代表的古色文化;“山环如城,土阜若隍”、“一村分为两县管,共祖不共父母官”的千年古村城隍余家特色村落文化。
流芳乡镇区空间布局在原“一港两岸三区”的基础上,发展为“一心一园三区三轴”的结构形态。
“一心”指镇域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形成具有对外延伸和对内辐射能力的中心镇区。
“一园”指根据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布局思路在镇域内形成的产业集中区,即豆产化产业园。
“三区”是指三个区域开发中心,即镇北新区、镇东新区、镇西新区。
“三轴”是指沿城流公路形成城镇主发展轴、以规划流春路和流苏路为轴线的二条城镇发展次轴形成的商贸经济轴线。该轴线将承担镇域综合产业基地的经济联系,未来发展应不断强化要素、产业的向轴带集聚,通过轴带伸展,拓展镇域村镇发展空间。已完成豆文化产业园一期建设,正在启动产业园二期建设,建设体育公园及全民健身中心,集镇环境提升全面启动等。
流芳乡是湖口县农业大乡。发展方向是到“十四五”末,做强以流芳豆参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做美以豆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生态乡村游,将流芳建设为集镇面积2.18平方千米,集镇人口0.5万人,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美丽宜居为主的“生态美镇、产业强镇、旅游旺镇、宜居重镇”。
打造流芳豆香小镇特色产业
(1)大力发展豆产业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为出发点,采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引领、市场化运作模式,抓好大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挖掘豆文化、发展豆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三产融合的豆制品特色小镇。
坚持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编制完成豆制品发展十年规划,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确保核心区大豆实验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各村建设一个以上百亩连片示范点、培育1-2户豆制品加工大户,组织成立4个合作社。加快推进“商标战略”“品牌兴乡”等工作,积极申报“流芳豆参”地理标志商标,力争新增1个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落实“人才引进”、“人才保持”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做美生态乡村旅游
流芳乡三水汇集,鄱阳湖腹地,地势平坦开阔,生态环境较好,是湖口县城“后花园”。
近几年来,流芳乡以“拉大集镇框架,提升集镇品味,积聚集镇人气,发展集镇商贸”为工作思路,着力“边贸中心”为主导、“休闲娱乐”形式为主的特色生态乡村游,全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投入230余万元打造“一港两岸”新区建设,兴建了流苏桥、景观桥,改建了文化广场,实施了路桥贯通硬化工程和流芳港砌护工程,港两岸成为流芳一张靓丽的名片 。
在发展集镇辐射功能的同时,流芳乡注重发展乡域旅游工作,重点打造了“澜德农场—绿城花卉—马鞍山有机白茶---红山现代农业观光园”生态绿廊,同时,结合大豆产业、苗木基地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和内涵,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
经过不断的努力,流芳乡成功创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获得“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等殊荣,3A级旅游景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每逢周末、节假日,澜德家庭农场、红山农庄等生态旅游观光点以及烧烤、水果采摘、农活体验、农家乐等活动吸引着大量喜爱春游踏青、野外垂钓、户外野营的游客前来游赏。
营造流芳豆香小镇宜居环境
(1)生态保护:流芳乡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客观规律,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举”原则,严守“三条红线”,落实“四个一律不批”,紧紧围绕“生态+”理念,把“抓生态促发展、生态美促致富”用好、用活,做到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落实河长制,保护好水源地,严控流域水土流失及水污染。提升苗木基地、生态农庄、农业产业园建设标准,建成特色景观带,提升游客吸引力。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处理模式,购买社会化服务,落实“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广泛开展庭院绿化,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全乡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2)城镇风貌:近几年来,流芳乡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致力于将流芳打造成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文明乡镇。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了集镇立面、人行道、地下管网、路灯、公路“白改黑”等改造工程,新农贸市场投入运营,集镇至凤桥、集镇至春桥、集镇至流芳桥、集镇至澜德公司等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招标等依次推进;城镇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整体修编,与县城规划进行对接,形成了集镇纵向延伸、功能配套、板块发展的良好格局。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整体开发原收花站。多措并举抓集镇建设,极大缓解了集镇交通压力,扩宽了集镇格局,提升了集镇形象。
(3)镇区环境:集镇精细化管理,改善镇容镇貌,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加强流芳乡集镇行政执法中队建设,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加强对集镇设施、集镇秩序、绿化环卫的全面监管,乱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面清理了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大型户外广告牌23宗,清除了文化墙、电线杠等公共设施上的牛皮癣82处;拆除了集镇规划区违章搭建的建(构)筑物32处;全面整治了集镇主次临街面、公共场所周边的违规防盗网,拆除雨棚、遮阳棚;处理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规范了农贸市场经营秩序。精细化管理让流芳集镇的“经络”通了,“雀斑”少了,“身体”更健康了。
彰显流芳豆香小镇特色文化
(1)文化传承: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创办了流芳乡诗词协会;多次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有老山村高腔剧团、陈荷塘湾的黄梅剧团、周义里和沈天字的釆茶剧团、沙港的弹腔戏团等多个业余剧团。流芳乡“夕阳红”黄梅剧团,演出的20多本剧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流芳乡文曲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政府支持成立了流芳乡文曲剧团,结合豆文化、旅游小镇编排节目,进行演出。流芳乡20余万元对文化站实现整体搬迁,组织大型重阳节广场舞大赛。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沙港柳罗家嘴村保存有明翰林学士解缙亲笔行墨宝四轴条幅为代表的解缙与流芳豆参的豆文化;以沙港陈荷塘湾清嘉庆丁已(1797年)皇帝御书钦授“五世同堂”、“眉寿延庆”的圣旨匾额及“帝徳永垂延寿纪,龙章特锡焕门庭”锦联;沙港蔡祥湾蔡孔易进士墓及“进士第”石牌为代表的古色文化;“山环如城,土阜若隍”、一村分为两县管,共祖不共父母官”的千年古村城隍余家特色村落文化。充分运用“湖口流芳”微信公众平台、流芳乡人民政府网为依托,利用新媒体途径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2)建筑特色:近几年来,流芳乡以“现代简约”建筑特色为指导,大力推广“简洁明快,线条利落,色彩优雅”的简约风格,对集镇公路两边建筑进行了立面改造。在集镇建房中,大力推广《流芳乡现代简约特色建筑图集》,并采取签订建房承诺书的形式,对依规建房的予以适当奖励。经过几年的引导,流芳乡现代简约特色建筑浓郁,彰显了特色建筑文化。
(3)国民教育:流芳乡充分重视教育工作,在规划编制及用地指标中优先确保教育用地,不断改善学校教学条件。近几年来,中心小学投资380万元新建中心小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投资660万元新建了流芳中心幼儿园,流芳中学教师周转房招标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投资了80余万元对红山小学升级改造,完成沙港小学高标准维修,启动老山小学整体搬迁。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流芳乡积极落实民生工程,关心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微心愿”、“一日捐”等各类捐资助学活动。近几年来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生在校巩固率始终保持在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完善流芳豆香小镇服务设施
近几年来,流芳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城乡建设大步迈进,“美丽豆乡”打造凸显新亮点。
(1)着力改善公用设施。完善小镇的吃、住、行、娱、购、游等公共设施。
(2)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天网工程”、“地网工程”作用,在集镇、主干道、较大自然村安装了50个摄像头,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连续6年荣获县综治先进单位;加大对矿山、交通、学校、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全年无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3)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集镇商贸服务功能,完成了流芳农贸市场建设后续工程;规划实施镇东商业街建设,集流、餐饮、娱乐、商品零售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区,集聚人气,让流芳集镇留得住人、创得了业、生得了财。在注重建设的同时,依托镇东新区、镇北新区建设,推行现代社区化管理模式,打造党建、综治、文化等综合示范点,建立健全了居民公约制度,让集镇运行更规范,居民生活更和谐。流芳水治理、产业园二期建设、小镇整体环境提升,投资计划约6亿元。
祖国74年华诞之际的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九江视察期间,非常关注长江文化和绿色发展。流芳豆香小镇将紧紧围绕“豆”主导产业,将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和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条之中,高质量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特色小镇工作委员会曾毅、卢丹,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乡党委书记龚辛孙、乡长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