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经验 作者: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1-04
2019年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在浙江德清召开“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
典型引路
2016年以来,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正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针对其中一些模式先进、成效突出、经验普适的特色小镇,提炼其特色产业发展、产镇人文融合、机制政策创新等经验,形成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
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经验:
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杭州梦想小镇、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等,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上的经验。
二是浙江诸暨袜业小镇、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吉林长春红旗智能小镇等,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上的经验。
三是江苏苏州苏绣小镇,在开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间上的经验。
四是江西大余丫山小镇、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上的经验。
五是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在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上的经验。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文旅特色小镇是文旅产业类小镇。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及商户1100余家,吸纳就业4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1亿元,年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小镇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40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8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区级统筹规划。西青区政府强化组织领导,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与区总体规划、产业升级方向相协调。引入国际化设计团队和文创领域的精英,依托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按照“非镇非区”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产业的精准落位和用地可持续性开发。
(二)企业主体建设。小镇核心区由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其他功能区引入知名文旅开发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融资、开发、运营事宜,为确保小镇顺利建设提供保障。
(三)政府组织保障。区镇两级政府做好社会动员,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引导扶持,为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聚集及特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多方运营管理。利用古镇旅游管理、太德励拓传媒、李宁非凡体育等第三方主体,借助其资源资产优势打造小镇高水平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类文旅企业、大师工作坊、文化创意街区等,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和特色。
二、特色产业发展
小镇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产地之首。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380多年的发展史,享誉国内外,拥有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显著、人才队伍汇聚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集聚效应明显。小镇内建有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明清街等传播年画的文化空间,为年画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千余家商户中有近百家年画工作坊,从事杨柳青年画的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工作的人员达到2000余人。
(二)产业结构合理。小镇围绕年画技法工艺和流程特点,集聚了木印、水印、石印、胶印等上下游产业;依托年画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年画工作室;成立了“莲年有余”文创社,开发年画主题衍生产品千余种;结合文旅项目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开发丰富旅游资源,实现年画文旅跨界融合。
(三)特色优势显著。小镇年画的文化符号传播意义凸显。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网、北方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以杨柳青年画文化为主的古镇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奥运结合的理念创作的整套杨柳青木板年画作品《百福》《百禄》《百寿》《百喜》,永久性收藏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内。
(四)人才队伍汇聚。小镇拥有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3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上百名画师组成的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队伍,为小镇特色文化代代相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完善。完善主干路网、水电气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二)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创业讲座、工艺展演、年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三)功能配套齐全。小镇构建了15分钟共享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社区圈三级生活圈层网络,方便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使用。正在规划建设的文化中心、运河南商业广场等项目,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
(四)生态资源丰富。子牙河、南运河穿镇而过,自然水系纵横交错,地表水极为丰富,享有“北方水乡”的美誉。这些优越的生态条件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明清民居风格独特。小镇核心景区以明清建筑为主,以石家大院和明清街为主要代表,突出古建民居的文化特点。其中,石家大院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成为小镇对外形象的展示平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安家大院,系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宅邸,再现了当年名宅华彩;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文昌阁,是中国北方现存历史最久的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3年)的普亮宝塔,至今承载了杨柳青传奇人物于成功(于五爷)的传说故事;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关帝庙历史悠久,传承了老百姓对关公忠孝仁义的崇敬之情。
(二)节庆品牌特色彰显。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一“杨柳青国际木版年画节”已连续举办3届,“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杨柳青元宵灯节已连续举办24届,“三天灯节”累计吸引700余万游人前来观赏,成为小镇民俗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
(三)非遗文化交流频繁。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美术类第一名。年均参加国内知名文创展会十余场,并作为非遗项目亮相世界各地。2018年12月,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为杨柳青年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格局,推动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搭建小镇增收平台,保证群众共享小镇发展成果。
(三)强化产业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促进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产业新平台。
(四)完善非遗传承体系。以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培养年画人才为目标,引入“传帮带”的发展架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小镇“非镇非区”,是一个创新发展平台。立足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传统、再生、未来3个核心,在实现文旅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二)特色元素突出。小镇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年画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年画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明清建筑风格特点,保持小镇风貌统一。以年画产业为主导,植入文化、生活、生态,充分激发年画产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三)机制凝聚合力。小镇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小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产业上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老一辈和新一辈年画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