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典型案例 > 江苏苏州苏绣小镇经验

江苏苏州苏绣小镇经验 作者: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12-31

e0715c21c68adae7bc9f754397dff5c8_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jpg

2019年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在浙江德清召开“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

典型引路

2016年以来,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正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针对其中一些模式先进、成效突出、经验普适的特色小镇,提炼其特色产业发展、产镇人文融合、机制政策创新等经验,形成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

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经验:

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杭州梦想小镇、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等,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上的经验。

二是浙江诸暨袜业小镇、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吉林长春红旗智能小镇等,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上的经验。

三是江苏苏州苏绣小镇,在开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间上的经验。

四是江西大余丫山小镇、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上的经验。

五是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在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上的经验。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绣小镇是先进制造类小镇。以发展苏绣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120家左右,吸纳就业近1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年缴纳税收0.7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100万人次。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7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3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6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区级统筹规划。高新区管委会强化组织领导和规划协调,确保苏绣小镇的开发建设融入于片区规划。引入南方设计院,依托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按照“非镇非区”模式进行规划设计。

(二)企业主体建设。由苏州西部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与苏高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小镇项目投资运营主体,负责项目的融资、开发和运营事宜。

(三)政府组织保障。地方政府做好社会动员,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引导扶持,为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聚集及特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多方运营管理。小镇整体运营引入第三方主体,借助其资源资产优势,打造小镇高水平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等,为产业注入活力和特色。

二、特色产业发展

苏绣小镇所在地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具有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历史,在发展苏绣产业上,拥有载体、结构、特色、人才4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集聚效应明显。建有“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绣馆街”等刺绣文化空间,为苏绣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绣品街429家商户中的376家为绣庄和刺绣工作室,9000多人从事刺绣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工作。

(二)产业结构合理。小镇围绕苏绣工艺,集聚了丝线、木架、装裱包装等上下游产业。依托苏绣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的刺绣工作室,实现苏绣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立足丰富旅游资源,融合苏绣文化与传统工艺,实现苏绣文旅跨界融合。

(三)特色优势显著。小镇苏绣文化符号意义凸显,近80件苏绣艺术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近90件苏绣艺术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或名人收藏。其中,《侍女蹴鞠图》成为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国礼。小镇内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拥有刺绣发明专利15项。

(四)人才队伍汇聚。小镇汇聚了由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3位首批“大国非遗工匠”、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7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构成的苏绣传承人队伍。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完善。完善主干路网、水电气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公共自行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二)功能配套齐全。小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幼儿园、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镇湖商业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完善商业配套。

(三)生态资源丰富。小镇坐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紧邻太湖生态游憩带,周边拥有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杵山生态公园等休闲旅游载体。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苏派建筑底蕴深厚。小镇以苏派建筑为主,以“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绣馆街”为主要代表,突出江南文化特点。其中,中国刺绣艺术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为苏绣文化的展示、传播、交流提供了良好载体。

(二)节庆品牌特色彰显。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成为小镇刺绣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ロ。

(三)非遗文化交流频繁。年均参加国内知名文创展会近十场,并作为非遗项目亮相欧美各国,与恭王府开展非遗研究合作,成为清华美院、苏州大学等院校的创作和教育实践基地。

(四)文化传播成效显著。小镇拍摄近10部宣传片,社会反响良好。诸多影视剧把苏绣引入剧情并在小镇取景,彰显苏绣独特魅力。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格局,推动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小镇实施富民合作社模式,搭建增收平台,实现政企社共享发展。

(三)强化产业政策对接。小镇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享受到高新区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打造产业新平台、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人才开发资金等政策。

(四)完善非遗传承体系。小镇以传承发展苏绣非遗文化、培养苏绣人才为目标,引入专业教育机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创办织绣类专业教育。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小镇立足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传统、再生、未来3个核心,在实现苏绣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特色元素突出。小镇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苏绣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苏绣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苏派建筑风格特点,保持小镇风貌统一。

(三)机制凝聚合力。小镇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小镇内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小镇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青年刺绣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积极引进相关人才。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

返回顶部